从2006年起,数字杂志得到众多风投的关注,数十亿元的资金被其纳入囊中。传统纸媒更是把数字化当做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龙霖投资有限公司下属的G数字杂志平台副总经理曾轶却表示:“数字杂志不是传统纸媒的‘救命稻草’。”
3年时间数字杂志发布平台“缩水”近2/3
3年时间数字杂志发布平台“缩水”近2/3
在曾轶看来,数字杂志在中国的“风靡”应该从2006年说起。在2006年年初,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国内20多家大型数字杂志发行平台蜂拥上线。Acer、联想、IDG、凯雷等风投纷纷出手,在数字杂志上砸进十几个亿。电子杂志、互动杂志、数字杂志、数码杂志、网络杂志、多媒体杂志等名称并行不悖,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做一本酷酷的数字杂志,已不再是年轻网民的个别喜好,传统媒体纷纷推出电子版,企事业单位则将数字杂志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样本、图录、商刊、企刊等。
2006年几十亿元打下的基础理应给了中国数字杂志发展的空间,但在曾轶看来3年的发展时间,数字杂志并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反之陷入了发展瓶颈中。
“数字杂志发布平台确实是一个能全面了解数字杂志的媒介。现在来看,国内知名的数字杂志发布平台仅仅剩下了6-7家,相比2006年的20多家,3年的时间发布平台减少了一半以上。由此可见数字杂志在中国的现状。”曾轶说道。
数字杂志赚钱可能性降低
曾轶认为,3年时间,数字杂志发展最大的困扰其实就是中国互联网“资源免费分享”所造成的。在互联网上,对于知识产权虽然有政策的保护,但是对于整个大环境来说,一本数字杂志的版权根本得不到保证,发布平台由此也就丧失了盈利模式。
在曾轶看来,现在传统纸媒对于数字杂志的期望很高,因为互联网上的受众要远比传统纸媒的受众多,而且由于发布轻松,很快就能赚到钱。但是事实却不是如此。
“目前,选择阅读数字杂志的人看似很多,但却很固定。这是由于四方面造成的,第一,数字杂志缺乏阅读工具。目前,市场有着一定的数字阅读器,3G也为杂志下载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由于数字阅读器携带不是很方便,所以在北京人经常阅读的地方例如地铁,很少会看见有人捧着一个阅读器读杂志。所以从阅读角度来说纸媒有着很大的优势。第二,杂志内容。现在仍有很多杂志或纸媒注重的是新闻。但是由于数字杂志在制作的过程中,要依托传统的出版物,这就使得数字杂志比传统的纸媒时效性还要差。目前大多数的数字杂志都是采取半月刊、月刊的形式。内容大多以人物访谈、调查类文章吸引读者下载。第三,数字杂志容量。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数字杂志在制作的过程中是充满矛盾的。样式新颖,提供互动性的杂志能更吸引读者下载,但是这样的设计使得数字杂志往往要超过50MB。而50MB恰好是数字杂志下载一道坎,超过50MB的数字杂志几乎无人下载。第四,盈利模式。数字杂志发展了3年时间,却一直没有探索出一个良好的盈利模式。可能作为数字杂志发布平台来讲,确实能因点击率而从广告获利,但是数字杂志却不能依靠广告赚钱。现在关注数字杂志的人员相对固定,经过长时间的调研我们发现,一本好的杂志每10-20人阅览后才有1人选择下载。如此之低的比例想靠数字杂志赚钱几乎已是不可能的事情。”曾轶说道,“请不要把数字杂志当成传统纸媒的救命‘稻草’”。
数字杂志盈利模式效果不佳
“现在市场中,数字杂志的盈利模式只有3种,植入性广告、为商业公司制作数字杂志宣传、卖数字杂志制作软件。而这3种模式没有一个能为今后数字杂志的良好盈利提供帮助。所以,请大家谨慎选择进入数字杂志市场。”曾轶建议道。
曾轶认为,选择进入数字杂志市场,首先要等待互联网环境的建设。当互联网解决好“资源免费分享”的时候,数字杂志才能得到发展。另外,由于数字杂志的出版不需要申请出版刊号,因此现在的市场尤为混乱。
“数字杂志的发展方向应朝在线阅读的形式发展。现在数字杂志大多是EXE应用程式,很容易被植入木马、病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数字杂志带来负面影响。而在线阅读将为读者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的阅读方式。在未来的几年内,数字杂志将不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线阅读很可能将是未来数字杂志发展的方向,但仍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版权。”曾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