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报纸 >> 文章正文

报社招聘“市民记者” 是必然还是炒作?
作者:霍志红、…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8-12-17 9:38:04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下属《海峡都市报》的一则招聘“市民记者”的启示,搅动了不少福州市民的心,仅三天时间,海都资讯网首页报名专区浏览量就超过千人,报名人数达到了300多人。同时也有不少人表示质疑,报社为何要招聘“市民记者”?“市民记者”能做什么?是报社自我炒作还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

  专家表示,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互联网为民众自由发表言论、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提供了硬件支持,为“市民记者”的崛起创造了条件。甚至正逐步改变着传统媒体在新闻的选择、采写、报道角度、报道方式及新闻理念等各个方面,主流媒体应加强引导。

  “人人皆记者”的时代来了

  “想与几百万福州市民分享你的所见所闻吗?想体会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是什么感觉吗?今天开始至11月14日,本报向社会公开征集“市民记者”,只要你年满十八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都可以来体验一回记者生活,由资深人士为你进行新闻采访与摄影技巧方面的专业培训,你的稿件见报后还会有优厚稿酬作为回报。”11月8日,海峡都市报刊登了一则广告,面向社会广招“市民记者”。

  在保险公司工作的黄阳说:“看了海都报的广告后我非常兴奋,因为我大学时读的是新闻专业,却没能进入新闻单位工作,觉得这可能是我一生的遗憾,但是我从没放弃我当记者的梦想,没想到海都报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海峡都市报所属海都资讯网主任郭宇介绍介绍说,仅三天时间,海都资讯网首页报名专区浏览量就超过千人,报名人数达到了300多人。从这些报名者看,各方面素质都不错,他们从中挑选了40名作为第一批先试用。“我们将先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完后开始工作时由专职记者一同到新闻现场,与专职记者共同采写新闻。”

  11月23日,第一届海峡都市报市民记者培训班开班,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记者用简短的语言做着自我介绍:

  “我叫江本昊,今年67岁,当市民记者是想圆一个梦。”江本昊原是福州商业学校的校长,现在已退休,退休前做过日报、晚报的通讯员,还给一些行业类报纸写过稿,他说自己喜欢旅游、登山健身,见识的人多,会发现很多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新鲜事,很想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叫叶小青,厦门人,本人爱好广泛,想当一名记者,平时遇到一些不平事,很想站出来评一评理”。一位二十岁女孩说。

  这40位“市民记者”中有事业成功的创业青年,学识广博的在职教师,还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

  虽然本次“市民记者”招考的年龄要求在18岁以上,但17岁的闽侯女孩洪凌晖还是报了名。她的爸爸告诉记者,小洪从小就想当记者。如果女儿能当“市民记者”,不但圆了她的记者梦,也圆了父亲的记者梦。

  中国青年报记者陈强说,互联网博客、论坛的出现,说明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如周老虎事件、林嘉祥案件最早都是先在网上公布的,“只要公民对事实负责,有社会责任感,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公民记者。”陈强把“市民记者”定义为“公民记者”。

  我们需不需要“市民记者”

  郭宇说,“市民记者”(citizenjournalists)并非他们首创,它最早出现在韩国,韩国OhmyNews网站创办于2000年,与多数媒体高薪聘请专业记者的思路不同,它打着“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旗号,3万多名“市民记者”活动在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络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或影像资料。其实,在我国其他省市的都市类报纸几年前就有了“市民记者”。

  郭宇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报道形式单一的局面,博客、论坛的出现让人的话语权更大,“每个人都可以是媒体”。郭宇说,招聘“市民记者”是他们应对传播形式变化的一种尝试,“市民记者”可以作为专业记者的补充,主要是针对一些突发事件,记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这时非专业的“市民记者”就可以发挥作用。另外,他们招聘的“市民记者”来自各个不同的行业,具备各种各样的专业素质,可能比专业记者更容易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新闻。

  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教师洪长晖认为,媒体招聘“市民记者”采写新闻能提高市民媒介素养。“平常我们总说要办百姓喜爱的报纸,这一做法也正是让百姓办自己喜欢的报纸所做的一种尝试”。

  洪长晖说,媒介招聘“市民记者”的做法充分体现了记者的平民化、社区化,可以说这是对民生新闻竞争的一种策略,也可以说是一种媒介营销的策略。

  传播系另一位老师吴贤军说,“市民记者”更多的是一种通讯员的性质。他们分布在各个地点各个领域,所以在爆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总的来说应该是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属于媒介的公关策略。但在提高市民的新闻参与度方面有一定积极意义。

  陈强表示,这是报社在自我炒作,都市类纸质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得不走网络化道路,作为报社来说,有“市民记者”的参与,扩大了新闻源,这也是应对市场竞争的一个手段,人人参与新闻也是一个趋势。但效果如何值得观察,“市民记者”不会成为主流。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南方周末》
执行总编辑 向熹

任何困局都是方法的困局
《东方早报》
社长 秦恒骥

孜孜以求做优秀新闻
《北京青年报》
王世荣

电视主导奥运报道
《华西都市报》
社长 李宇西

《时代》的封面来自《华西都市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