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网络 >> 文章正文

“山寨”“雷人”引视觉疲劳 各方争锋热词命运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新时间:2008-12-16 9:04:41

  “有条件要‘山寨’,没有条件生搬硬套创造条件也要‘山寨’。网编们,我崩溃了,敢问什么时候不‘山寨’?”12月13日,紫日迅速浏览完几家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后,无可奈何地感慨道。

  紫日是一名有着近10年网龄的资深网友。近些天来,只要打开电脑,“山寨”、“雷人”等词便会争先恐后地迎面扑来,让这位见惯网坛风云的“骨灰级人物”应接不暇。“刚开始听到这几个词儿,还觉着挺时髦,‘山寨机’多形象啊,还有‘山寨文化’本身就有股跟权威和传统文化较劲的感觉,我们这些草根听着感觉特爽。”紫日说,没过多久,她便发现网络上很多沾得上边的或沾不上边的东西,全都拼了老命似的要跟这几个词搭上关系。

  于是,互联网上出现了这样的奇景:某地几名大学生用DV拍了个视频短片,便出现《大学生拍摄山寨版〈新白娘子传奇〉很雷人》的新闻;松狮狗主人牵着整容后的爱犬上街,旋即有《国宝惨遭山寨泰然逛街雷倒众人》的报道……甚至电影《梅兰芳》甫一推出,一些网友自拍的相关视频立马被网站包装成《超雷人山寨版梅兰芳》粉墨登场。而诸如《山寨“呕”像剧省钱招数雷死人》、《山寨版明星雷得你外焦内嫩》这样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新闻标题,更是隔三差五地撩拨着网民脆弱的视觉神经。

  “再好吃的菜,让你每顿都吃你也受不了啊!”紫日郁闷坏了。采访中,记者发现与紫日有同感的网友不在少数,一名网友调侃说:“最初听说‘雷人’是某媒体形容某款笔记本10万多元的报价,当时的确有被雷到的感觉,可后来就觉着泛滥,今天‘最雷人’表情、明天‘最雷人’台词、后天又‘最雷人’造型,我们有那么不禁‘雷’吗?”

  在腾讯网一篇题为《西安民间艺人制作山寨版“神七”飞天》新闻的留言板上,一名网友批评道:“山寨版,这个词看了真的很恶心,现在全网络都是这个词,难道自己动手能力强的也都是山寨吗?无语……”很快,多名网友对这一留言表示支持。

  网编:为了点击率,不敢逆风而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门万户皆山寨”——编完最后一条消息,苏珊将这句话更新成自己的MSN签名。苏珊是一家网站的手机报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从各大门户网站搜集新闻编写成手机报。对于“山寨”、“雷人”的高频率出现,她深有体会:“昨天编了20条消息,7条题目里有‘山寨’,今天9条都跟’山寨‘有关系。各大门户网站都跟‘山寨’磕上了!”

  正如苏珊所说,“山寨”、“雷人”等词如今在网上红到发紫,最初因其含有一定的草根幽默和智慧受到网民热捧,而现在则更多成了网络编辑们获取点击率的法宝。一家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编辑告诉记者:“网络新闻靠的就是标题效应,当下流行的因素编辑一定会优先考虑用。很雷人的事就不用说了,即使不雷也得这么写,吸引网友点击才是王道。”

  王义是某网站体育版编辑,他坦言,自己也对“雷人”等词感到厌烦,但为了维持点击率,不敢逆风而行。“其他的网站都这样用,并且点击率都不错,我哪敢冒险不用?万一点击率下降呢?”

  “而且这些词也确实很生动,比如用‘山寨版春晚’就比‘盗版春晚’更被大家接受。”提及网友对网络热词产生的视觉疲劳,王义也感到无奈。

  淘汰还是流传,这是个问题

  从“潜水”、“飘过”到“打酱油”、“俯卧撑”,从“很傻很天真”到“很黄很暴力”,网络语言以高接纳度和高传播度的互联网作为依托,往往一出现就迅速且大规模地流行。但不可避免,它们又遵循了网络迅速更新、迅速淘汰的规律,在一阵大热后很快便退出人们的视线,只有少数会在公众语言中继续存在。“山寨”、“雷人”作为2008年末最受关注的网络热词,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当然是淘汰了,这是规律。现在就已经有很多网友开始厌恶。厌恶了,自然就拒绝传播。互联网就是以传播为特征,不传播了,哪还有它们的立足之地?!”紫日的回答很坚决。

  编辑王义也持有相同见解,他认为,等有了比“山寨”、“雷人”更流行、更新潮的词汇,这些词自然就会丧失价值,成为明日黄花。

  和王义恰恰相反,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对这两个词却比较看好,他说:“我编的《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每年都选出250个左右的流行词,其中大多数词都会沉淀下来,成为普通词,而少部分则会被完全遗忘。‘山寨’和‘雷人’这两个词,我看就可以沉淀为一般口语,或者衍生出一些新词,比如‘山寨文化’等等。”但他同时表示,任何新事物被过分滥用之后,都会引起“文化疲劳”,这很正常。

  南昌大学新闻系教师郑智斌最近对“山寨”一词的传播流行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互联网是一个以“刷新”为特征的信息世界,任何流行因素都将在信息轰炸和垃圾中变得陈旧。但“山寨”由于其特殊语意与社会文化有一定联系,也有可能进入日常生活,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

  “语言和社会之间是一种共变的关系。一个新词语的出现,其背后定有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或社会心理出现的大背景。”郑智斌认为,不同的山寨现象,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像“山寨手机”就是暗合人们希望电子产品走低价位市场路线的心理;再比如“山寨春晚”,就是人们希望看到更贴近自己心理的节目,而央视春晚普遍被认为负载了太多宣传功能。“只要人们的这些心理需求还持续存在,这些词就还会有存在的价值。”郑智斌说。(实习生张木兰本报记者谢洋)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08年网络流行语盘点:很黄很暴力 很雷很山寨
“过冬10戒”&“百元周”竞赛蹿红网络
网络新语背后隐藏了怎样的大众心态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南方周末》
执行总编辑 向熹

任何困局都是方法的困局
《东方早报》
社长 秦恒骥

孜孜以求做优秀新闻
《北京青年报》
王世荣

电视主导奥运报道
《华西都市报》
社长 李宇西

《时代》的封面来自《华西都市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