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刘克丽:中国IT记者的12个致命误区
作者:佚名     来源:搜狐     更新时间:2008-11-11 9:48:45

  11月8日是中国的记者节。搜狐IT在此向全国所有的记者道一声迟到的节日快乐。

  著名IT记者刘克丽在今年记者节之际特别撰文,将其从事记者工作23年来的经验总结为“12个致命误区”分享给大家。希望每一名IT记者都从中受教。

  此外,搜狐IT也就IT记者核心竞争力和以后去向等问题对近40名记者做了调查。

  我做记者23年发现

  我做了23年记者,发现很多做了多年的记者,甚至十几年二十几年的记者,有的人还当了主编、总编,却不知道什么是记者。我认为记者是一个非常崇高的职业,更是一个让人着迷并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职业。在我当记者的过程中,发现了我身边的记者,对于自己的职业,有以下12个致命的误区:

  没有政策水平

  采访、编辑的人员,不认真、实时学习党和国家新闻有关政策法规,并违反党纪国法;例如,现在再说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有人文章里却有打击外商的字眼、口号甚至是标题。这不是明明和党和国家的政策作对吗?

  为了PV增长不择手段

  例如:刊登美女照、乱伦、黄、赌、毒之类的图片、文章;我的博客我用心写了3年,但是我的排名总是在100—200名左右,为什么呢?我问了ZOL的有关负责人,才知道当天的第一名是《姐夫掐了小姨子一把》之类的文章,我决定我不要这个PV了。

  利用版面、页面资源敲诈勒索客户

  向客户要礼品、礼金、及出差、出国机会甚至定期索要保护费,否则威胁客户或刊登不符合事实的负面消息。如果说这是一个记者的误区是不准确的,这是一个人的道德品德出了问题。

  刊登和自己媒体定位不符的文章

  刊登与自身媒体定位不符的文章和评论。例如:报价网站谈到涉及法律政治之类的文章,而这些文章没有经过任何的采访攒写成。

  被动采访

  我们是中国第一代IT媒体,我们所写的一切应该遵循新闻专业的基本原则。新闻第一个字是什么?是“新”。可是我们IT媒体这个队伍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找到新闻,因为我们经常被动采访,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在各种新闻发布会上获得消息,或者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我们给您安排了个专访”。结果是这样的采访都不再是独家新闻,所有的媒体发的稿件大概都是一致的,只有被采访者高兴。而实际上最没有必要看的就是被采访者了,这对我们的读者即厂商的用户是多么的不公平,也就是说,他们通常只需要看一份报纸就可以基本上知道70~80%的新闻了。

  被动采访的结果导致除一张报以外,别的报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或者说是,广告客户的广告几乎只可能对一张报纸的读者有效,对厂商、读者及记者的活动能量都是没有任何好处。

  既然被动采访没有好处,为什么现在或者说是今后还会存在下去呢。原因有很多,其一是记者、编辑偷懒,被动采访多好,有时有吃有喝,还可能有礼物,地点大多都在五星级饭店冬暖夏凉;其二,太忙,忙得被动采访,都来不及有空主动采访;第三,不被厂商和广告公司客户理解,只要他们安排了就得去,就得写……

  中国新闻可能有上百年的历史,一切好新闻都不是被动采访出来的,几乎全都是主动出击写出来的,中国IT媒体已有21年的历史,没有几篇好新闻、好评论,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主动去采访,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中国IT媒体的误区。

  不及时发并刊登二手消息

  不主动采访,被动采访写出来的文章不是独家的也罢,如果该新鲜也行。现在有Internet,人人都可以上;人人都能上,再把这下载下来印成纸媒体,这是干什么?是当Internet的拷贝吗?只要上了网的新闻就应该算是二手货了,如果再发表应该再叠加上新鲜的信息,如果只是发“二手货”有什么意思,不是新闻而是“旧闻”。

  “旧闻”还不止网上的,有些记者、编辑根本不会判断什么是IT新闻,因为他们不知什么是“旧闻”,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新闻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更令人遗憾的是,明明采到了新闻,但不写出来,也不发表出去,一拖再拖,如果说是无意的,那这个就是故意的,我自己对我自己的要求是即时发稿。如果发布会上没有无线上网,这4年来,我一直用手机发稿。

  为什么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旧闻”呢?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刚入行,刚入行的记者如果不看看以前的报纸,就不知道以前IT界发生了什么,所以把以前发生过的事件加自己也没听说过的这件事就当成新闻发表了。这对读者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他们花钱定报,花比钱更珍贵的时间读报,难道是为了读“旧闻”吗?

  文字小偷

  如果说前面两点是宣传的误区,在IT新闻媒体中的抄袭绝不能简单的只是说说写写是误区。

  竞争对手、同行的文章全文引用,被视为偷窃行为。

  IT媒体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邮件稿件,有些编辑拿到这些稿件原封不动地发表了,甚至还属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不是文字小偷,又是什么?这是IT媒体界的“垃圾人渣”,绝不能够原谅。如果说稿件都这么处理还要编辑干什么?如果编辑都这么处理稿件,还要主编、总编干什么?

  出去开会的记者,本来被动采访够丢人的了,再出现抄袭新闻稿件的现象,怎么能让读者、让广告客户相信你,什么“喉舌”简直就是“小偷”,这么说一点也不过分。只可惜有些编辑记者做了“小偷”自己还不知道,或者自己知道还以为别人不知道。

  长篇废话

  现在人们生活在快餐文化时代,IT业谁也没有兴趣去读什么中外古今名著,也没有时间去看长篇文章,可偏偏IT媒体有个误区,似乎谁写的文章最长谁就有水平。经常到某个公司去采访,拜访的媒体采编人员都知道,厂商们每周接到的报刊常常有一尺多厚、中国的网站将近有200万个,大多数都没有打开,过一段时候就扔掉了,没有说读网站文章的,都说是浏览网站。可惜这些纸,可惜这些设计,可惜这些页面了,可惜这些花九牛二虎之力采的、写的、编的文章了。为什么不看,没有时间,他们都不是读报、上网专业户,没有吸引他们的信息,没有他们认为自己非看不可的大量信息他们是不会看的。换句话说,如果非让他们自觉地看报上网,就要写出大量的独家新闻,而且要是短新闻,要信息量大就要短,他们才会看,反之越长的文章越没人看。

  从新闻角度上来说越短的文章、越短的消息越可能是好的消息。当然最短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而最好的一定是最短的。因为只有最短的消息才可能被人读完,才可能每个字都有效。

  要做到每个字都有效可不容易,换句话说短文章很难写。为什么记者总是写长文章呢?原因大致有:其一不懂新闻题材,误认为不管什么题材只有写出长文章才算是“大腕”;其二,没有总结归纳的能力,明明300字可以写清楚的非要用1000字才能表达清楚;其三,这点不是记者的责任,许多厂商老板们不认识字,或者不愿认字,只认块儿。他们不管标题是什么,在什么版位,标题是否有震撼力,只要“块儿”,“块儿”大才有感觉,他们只重视自己的感觉,忽略了读者也就是自己用户或者是潜在用户的没感觉;其四,也是最说不出口的,也是但愿记者根本没有的“混稿费”。

  关于第三点厂商们能够理解,连你们自己都不喜欢读别人的长文章,别人能想读你们公司的长文章吗?

  垃圾问题

  现在说网上有垃圾,IT媒体也有许多垃圾,如垃圾问题,垃圾文章。垃圾问题当然出自记者,总裁来了,总裁要专访,问些“请问你怎么看待中国?”(废话,他时差还没倒过来呢,怎么看中国要你教他)“你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废话,我来看看,干什么,有秘密我能让你知道吗?)当然垃圾问题必然导致垃圾文章,然而制造垃圾文章的不止是记者,还有厂商。他们经常传给记者们一些和谁签订代理协议,和谁合作、巡展等等垃圾稿件,再遇到前面说的“小偷”就是垃圾加“小偷”了,那媒体还能看吗?

  “马”文

  中国IT媒体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写人物一定是“拍马”式的写法,一时间所有被采写的人似乎都不是人而是神,这叫什么规矩?这是IT媒体采写发表的误区。一个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缺点那叫人吗?没有缺点的企业怎么前进呢?

  进入这个误区的责任也不能全怪记者,厂商们、被采访者心理也十分脆弱,他们只许记者说好的、写好的,一点点不好就来找记者,找总编,甚至停广告。当然,如果这个不是事实,报社、记者要道歉,必要时要发表更正;如果是事实,被写出来有怕什么呢。写出来不是为了促进你改正吗?

  如果所有被采写者、企业都是颂歌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如果所有的记者都被被采访者或者企业控制写颂歌,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读者,还有报纸和被采访者,因为在广大读者前面你失去了承认差距和改正错误的勇气,失去了作为媒体的公正的尊严。

  目的是晋升

  在中国IT媒体人才流动快,特别是近两年人才流动加速,晋升的机会也在加速。在晋升中有个误区,似乎谁都要做记者(编辑)主编、副总编、总编似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这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个报社只可能有一个总编,也就是这种晋升之路除一个人以外大家都是死路一条。怎么走出这个误区呢?以文章取胜。不管做记者、还是做主编、不管副总编还是总编,读者看重的是文章而不是职务,在IT媒体做,只有文章,只有主动去采写好文章才是永恒的,读者给的报答和位置一定会超过自己的付出。

  我特别遗憾,看到新闻界有这么多误区,我做了12年的总编,给上千名记者培训过,但是仍然有这些问题,还有一些穿衣服不礼貌、迟到、嚼着口香糖等等的陋习,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天愿意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当我写完这些的时候,我还发现一个,当记者想发财,就不要当记者,就去做生意、做销售,我曾告诉自己做一个好记者不会挣好多钱,但是我的一生非常富有。

  刘克丽简介:

  CNET(中国)授权媒体总编刘克丽

  2000年3月至今:任CNET(中国)媒体总编。《每周电脑报》“克丽观察”、《个人电脑》“克丽直言”专栏记者。

  1996年8月~2000年3月任《每周电脑报/PCWEEK》总编,《克丽观察》专栏记者。

  1985年4月~1996年7月任《中国电子报》社记者、主任记者,设有《克丽专栏》是国内第一个具有用记者自己名字命名的专栏。2006年3月在CNET科技咨询网、中关村在线上设立《克丽感悟》。

  1975年3月~1985年4月在四二九二厂、三O二厂任计算机调试、维修、编程工程师,并获国家引进工程贡献三等奖。

  1971~1975年就读并毕业于四川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设计专业。

  附:IT记者调查

  搜狐IT在记者节之际对近40名IT记者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集中在IT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和离开记者岗位后的去向两方面。

人品、业内人脉关系和勤奋是最为核心的三大竞争力

  在第一项调查中,人品、业内人脉关系和勤奋是IT记者们觉得最核心的三大竞争力。其中,有15名记者觉得人品最为重要,13名记者觉得业内人脉关系最为重要,11名记者觉得勤奋最为重要。而仅有1名记者觉得文笔最为重要。同时,有2名记者觉得选择F(其他),其中一名记者认为,新闻敏感性最为重要,另一名记者觉得新闻理想最为重要。

  创业是IT记者离开记者岗位后最想做的事

  而在离开记者行业后的去向选择中,有17名记者表示自己会去创业。有13名记者表示,将从事与公关有关的工作,但有5名记者表示,不会做与市场公关有关的工作。此外,有2名记者表示,自己将会转向做销售,2名记者表示,将远离媒体圈,转向传统行业。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南方周末》
执行总编辑 向熹

任何困局都是方法的困局
《东方早报》
社长 秦恒骥

孜孜以求做优秀新闻
《北京青年报》
王世荣

电视主导奥运报道
《华西都市报》
社长 李宇西

《时代》的封面来自《华西都市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