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专家 >> 文章正文

金德龙在线访谈:大力扶持我国民族动画产业
作者:佚名     来源:央视国际     更新时间:2007-1-12 11:07:22

  金德龙:很高兴与大家就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交流,当前,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其中也得到了各位网友的支持,希望你们为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贡献你们的智慧和才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网友“小佳”问金司长,国内动画片比不上迪斯尼的动画大片,是因为动画人才的缺乏吗?

  金德龙:原因很多,人才匮乏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动画已经走过了80年的历史,中国动画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形成了令中国动画界自豪的中国动画学派。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动画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而仅仅只是把它看作是影视艺术“盆景”来欣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办法举措远远落后于动画发达国家,往往是国家投一点钱制作一部动画片,拿来播映、评奖了事。我们看到动画产品数量严重不足,因此以增加投资来提高动画产量,以增加动画作品数量为主要目的,而没有考虑国产动画片生产出来以后怎么办,没有考虑国产动画的需求在哪里,市场在哪里。因此,要使国产动画片赶上迪斯尼的动画大片就必须走动画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在从事国产原创动画的创作生产过程中,一些国产动画制作机构往往重视中期的动画制作过程,而忽视前期创意研发和后期经营推广。这就是我国一些动画制作企业至今还没有完全从动画加工企业的旧模式走出来的重要原因。有些国产动画片由于前期创意简单,没有经过细致的受众分析和市场研究,创作的动画片往往与市场脱节、与观众脱离,谈不上动画衍生产品的开发。

  许多国产动画片在创作生产时,事先没有考虑如何形成产业链,如何开发图书、音像、玩具、文具、服装、食品等衍生产品,没有考虑如何扩大动画片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以便使国产动画形像成为知名品牌,往往是动画片播完了,有关这部片子的所有事情也做完了,难以形成环环相扣、良性循环再生产格局。因此,在从事国产原创动画时,一定要注意三大环节:前期创意研发;中期加工制作;后期经营开发;要形成三种人才,即:创意研发人才,加工制作人才和经营开发人才。对于一个成功的动画企业来说,前期的创意研发和后期的经营开发要比中期的加工制作更为重要。说白一点,这两大环节的利润空间更大,这也就不难理解,境外的动画公司为什么只是把中国作为他们中期的动画加工基地。随着中国动画产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动画人才一定会像喷泉一样涌现出来,一定会创作出令迪斯尼为之赞叹的优秀中国动画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玲玲”:目前我国动画设计和制作人才缺乏,国家准备如何培养动画设计和制作人才?

  金德龙:近几年来,随着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人才的培养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动画人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比较好的基础。根据教育部的统计,目前全国有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1230所大学开办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截止到2005年,全国有关动漫专业或涉及动漫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达6.4万人,在校学生46.6万人。我国现有的动漫人才队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优秀的动画创意人才很少,动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很少,既懂创作生产又懂市场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而我国绝大多数大专院校的动画教学历史还太短,在师资、教材、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不够完备,培养出来的人才状况与实际工作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奋力拼搏,迎头赶上。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呼唤优秀的动画专业人才;中国动画产业的壮大,呼唤优秀的动画艺术大师;中国动画产业的繁荣,呼唤培育艺术大师、专业人才的优质摇篮。要切实加强动画创作队伍,特别是中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能激发广大动画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既要注意在动画专业院校中选拔人才,又要注意从其他领域和国际市场上吸纳人才,特别要注意培养和使用既懂创作生产又懂市场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要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