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最大特点在于精准性 谈到行业报,最大的特点在于发行的精准性,受众群是非常稳定的结构。
因为行业报的定位就是在行业内,所以它的发行对象是非常准确的,发给谁看,谁能买这份报纸是固定的。行业报有非常稳定的受众结构,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正因为它是给行业内的人士看,所以它的价格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小,一般来说发行价格比较高。同时,因为它的对象比较固定,所以主要是通过邮局订阅、公费订阅比较多,一般不上报摊,这也是和都市报的显著区别。
行业报的波动性比都市报小得多,都市报同质性多一些,但是行业报比较固定,读者是稳定的,所以一般来说受外在影响比较小,主要受本身的质量,品牌影响力,在行业的权威性等影响,例如在金融危机这种情况下,行业报受到的影响比较小。
坚持媒体的独立报纸品格
行业报和普通报纸一样都有舆论把握问题。办报宗旨都应明确提出:遵从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作为行业报要把握好的最重要的舆论导向。比如前段时间煤电顶牛这样一个非常关注的话题,电力的行业报,可能更多地为电力说话,煤炭的子行业报,偏重于为煤炭子行业说话。这就要求媒体遵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客观、公正地分析煤电之争中的深层原因,坚持作为真正能源类媒体的独立报纸品格。”
行业报的优势在于它对行业理解的深度。随着报纸的成长,我们会在自己所关注的行业越来越深地介入进去。从中国能源报创刊一个月的实践情况看,有些报道由于关注的问题比较尖锐,有一定深度,已经在行业里面引起了某些行业高层的重视。在话题的高度和关注问题的深度方面有我们独有的优势,通过比较客观、公正的报道,让读者得到一个更加准确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另外,利用我们这个平台更广的优势,和方方面面的观点接触,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这样也就引起了能源界高层,包括企业里面高层的兴趣和注意。
报纸与新媒体的博弈
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所有报纸和新兴媒体之间是非常复杂的关系,既有竞争,也有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补,最终融合。报网互动就是融合的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依赖、融合之后对双方都有优势。纸质媒体的东西可以通过网站很快地传播出去,网站也可以依托传统媒体的资源。
如果报纸做网站,能够有原创性,同时采编的内容可以和网站形成互动。报纸类网站的原创性与纸质媒体的互动性是非常强的,这是其最大的优势,是新闻的一个中枢。对于重大的选题,可以让网友讨论,从报纸到网络,从网络到报纸,互进互出。因此,报纸与新媒体是竞争、学习、促进、互补、融合的。
服务于分众具体需求
进入到多媒体时代,杂志的作用正在提升,一些有作为的报社都在走报、刊、网联合发展的道路。过去有一个说法,叫专业传媒集团。不管是能源报,还是报纸,只要是细分市场的,下一步扩大之后肯定是一个集团,但是这个集团和综合性集团不一样。如果以能源报牵头做这个集团,叫专业传媒集团,本身是专业的,是细分市场的。在这个集团里面有网站,也可以有杂志,杂志也可以理解为是我们对这个集团的补充,同时它也是独立的,独立面向市场,独立的市场主体,独立负责盈亏,定位不一样,只不过基本内容是一样的,都是能源行业的。
从整个社会经济来说,能源是细分的,其中包括煤炭、石油、电力,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细分,根据不同的细分确定不同的定位,根据不同的定位创办不同的媒体,整体形成一个集团,有电子的,有纸质的,纸质里面包括报纸和杂志,这是全方位的,甚至包括衍生产品,虽然它不是一个媒体,但是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媒体。
专业的杂志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以内容,以需求来定位自己的方向。专业类的杂志,需要通过学习、思考,发现各领域分众的需求,发现需求以后,量身打造,做专业的杂志,服务于分众的具体需求。
专业类媒体在一年、三年、五年的规划设想里面就应该有新媒体方面的内容。下一步,不仅要做网络,也要做手机报,同时还要做细分的杂志。一方面有待于在经营方面,在报纸做强以后,有足够的经营支撑能力。同时从内容方面,需要对这个行业有一个深刻理解以后,去发现、去了解受众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完全凭着办报人一厢情愿的想法。
费伟伟:以思想性见长 做有国际视野的行业报
费伟伟说,要发现读者在实用方面的需求。如果他对价格信息特别感兴趣,要服务这个需求的话,网站的形式更方便、更便捷、更快。现在《中国能源报》是一张周报,所以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我们在考虑,首先要服务于能源行业,以我们的眼光、我们的见解、我们的观点,就是思想性见长。为什么这么讲呢?一个是这张报纸的特点决定的。能源报之前有很多,但是这些能源报都是分行业、子行业的报纸,他们缺少大能源的眼光。
另外,虽然目前中国能源报只有24个版,但是有8个版的国际板块,这么大的国际内容,是所有的这些分行业的能源类报纸不具备的,所以一起步就在国际视野这方面占据了一定的高度。
采编与经营既要分开又不能"分家"
报纸不仅需要内容生产,也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才能发展,因此采编与经营既要分开又不能“分家”。首先必须分清,无论从国家宣传纪律,传媒本身的职业操守,还是传媒经济本身的规律,都应该分清。报业经济,甚至整个传媒经济的运作模式,实际上叫二次销售。首先是生产出好的产品,然后把这个产品卖出去,有传播性的产品卖出去、推销出去。推销出去之后形成一个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决定着你的收入情况。影响力越大,读者的层次越高,叫注意力经济,广告的效果就越好,数量越多,广告资源越优质。所以整个是这样一个链条,叫报业经营模式。
从以上模式里面可以看出,编采获得经营是通过影响力这个中线获得的,不是直接获得的。因为是间接获得的,所以必须分开。先做编采,做出影响力之后才换成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肯定是必须的,市场化媒体必须讲究经济效益。传媒改革强调事业单位和企业化改革,文化体制改革,都是市场的主体,变相经营,经营必须符合报纸运行的模式和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是分开的,而且我觉得分开的程度决定这个媒体成熟的程度。如果分开得不好,说明这个媒体不成熟,越来越成熟就是越来越分开。
从基本运作模式上是不能分开的。首先定位设计上是可以不分家的。这个媒体是市场主体,为什么要做这个媒体?
另一方媒体要经营,涉及到经营问题,所以考虑定位的时候就是经营,最宏观层面、最根本层面。第二围绕定位,设计版面的时候,可以兼顾经营,但是不能完全为了经营设置版面。
第三个方面,在日常经营当中,可以互相提供信息,因为经营活动里面有大量的新闻,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媒体和它们合作,他们接受大量的新闻信息,编采人员可以利用。同样,编采采访企业,接触大量的经营信息、经营人员。实际上做的好的企业,既有新闻宣传的需要,也有经营的需要,也有广告宣传的需要,这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