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网络 >> 文章正文

“网游恐惧症”比游戏本身更有害
作者:欧木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更新时间:2009-5-5 9:42:10

  “如果孩子学习带有网络游戏的教材,那么学生上网成瘾的比例很可能会迅速上升。”近日,著名戒网瘾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通过媒体呼吁,有关“摩尔庄园”游戏被收录进武汉市小学教材的做法是错误的。(《长江商报》5月4日)

  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网络游戏,这是目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据2006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中国小学生上网人数已经达到3000万,而在这3000万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会玩网络游戏。面对如此庞大的小学生网民,想靠“堵”来隔离网络游戏对小学生的诱惑,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育工作者没有必要谈“网络游戏”就色变,不正视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会让问题在遮蔽的过程中愈演愈烈。

  陶教授认为,网络游戏进教材就会让学生成瘾的比例迅速上升,这样的观点没有数据支撑,逻辑上把正确引导网络游戏和催生网瘾混为一谈,否定了教育对儿童玩网络游戏的正面引导作用,属于想当然的看法。如同上世纪80年代初,教育工作者谈“性教育”、“生理教育”便色变一样,以为这样的教育会让学生沉迷于“色情”而不能自拔,但事实否定了这种想当然的观点。从目前的“性教育”来看,有多少“色狼”是正规“性教育”结下的“恶果”?恰恰相反,有关专家在研究青少年性犯罪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都缺乏了解正确性知识的渠道。”

  网络游戏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这点孩子可能认识不到,但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而不能极端地把网络游戏当做恶魔。那种认为网络游戏就是“电子海洛因”、一口都不能沾的观点是极端片面的。小学生正处于喜爱游戏的年龄,游戏是孩子的权利,虽然我国对中小学生去网吧有严格限制,但并没有否定其在教师和家长引导下,选择健康网络游戏进行娱乐的权利。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教育部门在充分认识到“禁果效应”和孩子逆反心理的情况下,制定了网络游戏分级标准,比如“EC”级就属于“适合3岁以上的儿童,不包括任何可能引起家长反感的内容”的网络游戏。可见,从世界潮流来看,我们也不应该对孩子接触网络游戏“一棒子打死”。

  其实,很多网瘾少年正是因为得不到有效引导,才会走上成瘾之路。因此,关键问题在于引导,而不在于“隔离”。采取“堵”的策略,实际上是回到了避谈“性教育”的年代,是观念上的倒退,效果只会更差。

  归根结底,问题根本在于如何引导,而不在于该选择引导还是选择“堵”,教育工作者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如果还在后一个问题上纠缠不清,只能说是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我以为,对于网络游戏进小学教材,我们要肯定,要正面引导,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去“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先还网民实利制,再谈实名制
高速上网与视频电话成网民最关注3G手机功能
还孩子干净的网络空间 万名母亲网络护卫行动
德网民议论“中国人很容易受伤”
聚友网向政府和网民郑重道歉 痛抵低俗之风
中国网协:网民日上网超8小时
美国《生活》杂志公开千万私密照片 谷歌免费看
未来网民“视频一代”新看法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