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产业 >> 产业 >> 文章正文

财经媒体狠练内功应对金融危机
作者:王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更新时间:2009-4-15 9:31:24

  越来越多的迹象印证,金融危机对财经媒体来说或将是个机遇。持这种观念的财经媒体已经在漩涡中悄然变革。诚如《中国经营报》总编辑李佩钰日前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所言,“这正是‘抄底’的时候。所谓‘抄底’,就是指锻造报社的核心竞争力。”

  财经媒体迎来“抄底季”

  从大洋彼岸传来的消息不时刺激着人们的神经。3月31日,芝加哥太阳时报集团正式宣布破产。

  这不是一个愚人节玩笑。类似的悲情故事此前曾在《落基山新闻报》、《西雅图邮讯报》、美国论坛报业等相继上演。3月9日,《纽约时报》也爆出靠卖楼继日,成为继美国论坛报业申请破产后的又一爆炸性新闻。互联网正不断蚕食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而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冲击。但对财经媒体来说,如今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华尔街遭受重创,《华尔街日报》却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逆势走高,获得了广告量和发行量的双重增长,超过《纽约时报》成为美国报业巨头;《福布斯》杂志3月11日揭晓的2009年度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显示,创办金融信息集团彭博资讯(BloombergLP)的布隆伯格,成为今年全球最富有的20人中唯一一个在去年实现财富增长的。由于彭博资讯的重新估值,布隆伯格的财富在过去12个月中增长了28%,达到160亿美元。

  种种迹象表明,对于财经媒体,金融危机似乎更像是一个机遇。

  “金融危机是我们改版的最好时机。”李佩钰这样说道。2月上旬,改头换面后的《中国经营报》以其全新的时尚造型出现在报刊亭,以“经”(经济大势)、“营”(营商环境)、“智”(智在公司)、“慧”(慧及人生)四大版组全面覆盖企业经营宏观、中观、微观话题,同时关照经营者“生意”之外的“生活经”,打响了国内财经媒体应对不确定年景的第一枪。

  “现在是‘抄底’的时候。在中国谈不上传媒抄底,你也不可能去买一个快倒闭的报纸,没有这种兼并的自由度。这时候的所谓‘抄底’,就是指锻造报社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把报纸本身的内容做好,其次把报社的团队建设好。”在李佩钰看来,金融危机是梳理企业内部管理的绝佳机会。

  财经报道回归基本点

  具体到财经报道,回归基本点的呼声则渐次增多。

  “无论是金融业还是媒体,都需要在这场金融危机后进行反思,大家应该回归基本点去考虑问题。金融创新在前几年被大肆鼓吹,这次金融危机后却饱受针砭。这时候人们突然意识到产业经济更为重要,光靠在金融领域做一些泡沫,结果是很虚幻的。”李佩钰表示,这对财经媒体来说同样是一个警示。

  “现在的很多媒体都是通过品牌活动等各种手段而非内容本身来扩大影响力,包括我也曾陷入这样的迷局。”她转而坚定地说,“但是,一个媒体真正的吸引力还是内容。”

  “我们必须做什么?要做读者喜欢的内容。”在去年的改版动员会上,李佩钰这样提醒她的同事们。

  《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何力则开门见山地表示,希望能够“尽量呈现这个商业世界”。

  “我最近老喜欢说,我们是不是看到了真实的商业世界。原来也有一些财经媒体在做公司报道,但他们所做的商业报道和他们所希望看这些报道的受众的经济生活究竟有没有交集?你会发现,有些其实是伪问题。”何力认为,在中国,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和媒体所呈现出来的,相对而言失真最小的是娱乐报道和体育报道,财经报道就差一些了,特别是商业活动的报道。

  但他指出,做好媒体的道理又简单到你的目标读者是不是接受和需要你提供的产品服务。“财经媒体最重要的战略问题,首先是怎么适应市场或者读者的变化和需求,然后才是你的人力资源、产品服务是不是真的按照这个去实现。”

  细节入手重拾读者注意力

  往常大而化之谈理想、论主义的财经媒体,现在则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细节上。“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原理被重拾。

  《经济观察报》社长刘坚坦言,去年读者反映最多的是在阅读上存在门槛,“我们会用一段时间在这些具体的地方进行比较大的改进。”

  这张橙色报纸有个良好的传统,就是注重内部民主平等,年轻的记者会拍着领导的桌子坚称自己的写作风格没有问题。而刘坚清醒地认识到,媒体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当这种自信变得盲目的时候,会不太在意市场的要求。我们最大的短板就是有的时候自以为是,无视读者的需求、一味按照自己的偏好去行动。现在,我们正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改变这样错误的认知。”

  “不管经济是在低点还是在高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去审视自己。宏观环境你没有办法改变,就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刘坚表示,《经济观察报》会在这段时间好好补课,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这张橙色新闻纸。

  而对于云集了中国一流财经记者的《财经》杂志来说,今年的重点动作之一仍是加强财经记者培训。《财经》副总编辑杨大明日前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称,财经媒体跟读者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未来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财经媒体也不像前几年,只要有钱就能成功,其采编人员的素质、高质量内容的设计跟国际一流财经媒体的差距都非常大。我们现在也苦于找不到好的采编人员。”

  而事实上,《财经》记者的专业性在财经界已为人称道。问及《财经》对记者的培养,杨大明特别强调了记者的专业性和沟通能力。“其实,我们并没有特别繁琐的要求,就是根据美国编辑协会提出的对新闻报道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依靠财经记者最基本的信念,防止出现与编辑相悖的问题。”

  据杨大明透露,《财经》虽然不断增加工作人员,但工作强度还是很大,大多数人都会主动加班,不少人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这主要还是职业态度的问题。”(记者王莹)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金融危机下传统报业生存之道
日文版《时尚先生》杂志受金融危机冲击将停刊
金融危机加大报业压力 电子报成趋势
金融危机引发倒闭潮 美已有33家日报申请破产
财经媒体是否加剧了金融风暴?
金融危机下中国新媒体趋势分析
金融危机下传媒业的危险与机遇
金融危机“催促”媒体思考如何“危中寻机”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