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杂志 >> 文章正文

人文期刊是否进入“冰冻期”
作者:佚名     来源:沃华传媒网     更新时间:2008-12-2 9:16:07

  突然想起这个话题,缘于最近几则对于文化圈子而言,比较特殊的新闻。首先是11月16日,《译文》杂志副主编黄昱宁对外宣布,决定停刊,很是让舆论尤其文艺界哗然。其次是11月18日,在浙江温州“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与批评”高峰论坛上,莫言、贾平凹、陈思和、舒婷、苏童、阿来、李洱、王必胜、潘凯雄等30多位知名作家和批评家以及主流文学杂志、出版社的领军人物在谈到纯文学期刊的市场问题时,几位杂志主编不约而同地承认,纯文学期刊举步维艰。

  勿庸讳言,目前人文期刊杂志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那就是不管是读者群还是出版发行数字,都在不断缩水。有统计称,目前全国近千种文学期刊中,能维持正常循环的不到100种,发行量过万份的不超过10种,全国只有《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十月》《当代》《收获》这几本期刊月发行量可以超过5万册这条“生命线”。一些省级文学月刊的发行量甚至只有两三百份。人文杂志方面,2005年,《书城》停刊,《书屋》《万象》等人文杂志都普遍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今年4月,台湾著名人文刊物《诚品好读》宣布休刊,而上海译文出版社名下的纯文学杂志,前几年已经停了一本《世界之窗》,只剩下一本《译文》和其母刊《外国文艺》了。而此次《译文》的停刊,似乎更为人文期刊进入“冰冻”铺垫了一层悲壮的气氛。

  但是,虽然人文期刊停刊之风肆虐,我们在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目前人文期刊并非一片惨淡。远的不说,就从最近几年《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意林》等期刊杂志的风生水起就可以体会出人文期刊所面临的情形并不是一片黯淡,而是存在着冰火两重天的发展格局。同时,据《译文》杂志社方介绍,他们停刊的原因也不仅仅是经济上难以为继,主要还是出版社从做杂志的策略考虑而关掉《译文》,集中力量做《外国文艺》,将《外国文艺》做成专业翻译类期刊。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上海译文出版社集中精力办精品名刊的战略思路和办刊路线的调整。从这些情形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文期刊杂志并不是面临整体的寒冬,而是面临着被淘汰、被迫改变发展思路、被迫调整办刊方向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而那些已经创出一条辉煌之路的名刊如《读者》等,也给我们的人文期刊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那就是如何适应读者需求、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文阅读的需要、如何量体打造独特的办刊方向和读者群体。

  所以,我们如果客观地总结目前人文期刊杂志的现状,用“冰冻期”来形容并不为过,但我们更应该用困境和机遇并存来看待人文杂志期刊今后的发展和生存。

  首先是如何定位人文期刊。目前不少人文期刊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但在为之担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凡是被淘汰的人文期刊杂志,除了格调不高而被社会抛弃之外,无一不带有曲高和寡的面孔,这些期刊杂志把宣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情怀当作自己的追求没有错,但关键是他们过度地把自己定位在精英人文的位置,结果是被少数人认可,却被大多数人抛弃。

  其次是办刊必须注重营销。目前不管是人文期刊杂志还是其他专业杂志,不缺采编人员,缺的是营销人员。而同样,在社会上,并不是人们不喜欢读某些期刊,而是这些期刊还没有科学推广和营销,没有给人们的阅读需求造成冲击,这就难怪一边人文期刊订数上不去,一边却是部分读者订不到某些刊物了。所以,如何建立期刊杂志的商业营销网络,如何以商业推广的思维占领阅读市场,如何树立良好的期刊形象,如何建立网络和社会流通方式相结合的营销渠道,值得期刊社关注和深思。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南方周末》
执行总编辑 向熹

任何困局都是方法的困局
《东方早报》
社长 秦恒骥

孜孜以求做优秀新闻
《北京青年报》
王世荣

电视主导奥运报道
《华西都市报》
社长 李宇西

《时代》的封面来自《华西都市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