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山西“封口费”事件触动中国新闻教育界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8-11-27 9:42:50

  “封口费”事件曝光后,寇震觉得很尴尬,因为别的专业的同学碰到他竟然这样嘲笑:“原来记者就干这事儿呀”。

  寇震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05级学生,他说:“这事儿太给记者形象抹黑了,媒体的公信力至为宝贵,一次这样的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更让整个舆论监督陷入窘境。”

  “有时候丑闻太多了,多到让大家觉得这都不是什么丑闻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说,她也一直在关注“封口费”事件的进展,并对某些地区真假记者横行、新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状况深感悲哀。

  陈昌凤说,她注意到,这几年有损新闻界形象的几起重大事件,如中国贸易报山西站记者兰成长被殴致死、繁峙矿难中11名新闻记者收受金元宝等,都是在山西发生的。

  “但这不仅仅是山西一个省的问题,别的地方也有。”她说,这反映了一些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痼疾。由于非法采矿者众多,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矿主们为隐瞒信息,已经形成了可以熟练应对真假记者的操作方法,甚至将“封口费”纳入成本之中,形成了一条黑色利益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耻辱,因为这些"记者"是在用舆论监督权为自己谋私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表示,这样的事情还不仅仅与记者的职业道德有关,还与记者的职业境遇相关。他注意到,这些事件曝光后,背后牵扯出来的是一些生存状况有困难的媒体,“当媒体不能解决自己记者的生存问题时,会对员工比较放任。有些责任感较差的记者就会利用手中的笔去换钱,从而形成寻租现象。”

  陈昌凤说,对于这种寻租现象不能单靠道德自律约束。“呼吁加强道德自律的声音一直都有,但也很无力。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约束,道德自律的呼吁就像只没有牙的老虎,作用不大。”

  她认为,当某些记者在面临职业道德和利益的选择时,可能觉得选择后者的风险不大,所以选择越线。“如果出了丑事,在这个圈子里再也混不下去了,那很多记者就不会去干这样的事了。”

  陈昌凤认为,假记者现象反映了相关制度上的不完备,因为仅仅有利可图,就有许多人出来假冒记者,从带血的矿产中分一杯羹,成为别人眼中“端着新闻饭碗的丐帮”,根本问题还在于媒体自身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些媒体为了牟利,甚至还专门聘请人员以舆论监督为要挟,到处拉广告搞发行。“这方面如果规定不明确,区分不严格,假记者的生存土壤就会很肥厚”。

  喻国明也认为,从媒体从业人员的管理及用工方式上来说,有些新闻单位确实不负责任,把记者与非记者之间的界线搞得很模糊,一出事就说这个人不是我们正式职工,这就出现了所谓的“新闻民工”现象。由于权益得不到保障,一些聘用人员选择了冒险。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级学生袁梦晨也认为,那些被媒体雇佣的社会人员,出事后往往被所在媒体抛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公平,“这是体制上的问题,我们应该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不仅仅是一味地谴责。”

  寇震说,这个事件让他认识到,作为新闻系的学生,不仅应该有专业理想,坚守职业道德,还应该充分认识社会,看到现实的复杂性,培养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新闻出版总署通报山西"封口费"事件处理情况
新闻出版总署将严查“封口费”事件 今天通报结果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南方周末》
执行总编辑 向熹

任何困局都是方法的困局
《东方早报》
社长 秦恒骥

孜孜以求做优秀新闻
《北京青年报》
王世荣

电视主导奥运报道
《华西都市报》
社长 李宇西

《时代》的封面来自《华西都市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