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电视 >> 文章正文

中国人的电视剧:从"买米下锅"到百"剧"齐放(图)
作者:佚名     来源:京华时报     更新时间:2008-11-21 9:13:18

  如果没有电视剧,中国人晚上该做些什么呢?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若干国外电视剧后,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电视剧蹒跚起步。现在,电视剧已经成为拥有最多受众的娱乐形式。

  而国产电视剧的强烈现实主义特色,也使得它们紧贴着时代。观看那一幕幕虚构的戏剧,人们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

  “买米下锅”

  加里森敢死队

  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播出27年后,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面对着窗外温暖的阳光,导演王扶林回忆起那段被历史定义为“辉煌”的年代,娓娓道来,语气淡然。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国内百废待兴,电视剧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处境。“电视剧也需要有个飞跃”。1979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从节目会议上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制作电视剧。并且,电视台想到引进国外影视剧。这一年,中国第一部译制剧《巧入敌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80年,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大西洋底来的人》迅速风靡全国,麦克哈里斯的“麦克镜”开始流行中国。在一个初开放的国家,每一件事都做得小心谨慎。《加里森敢死队》一播出,便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停播的命运。后因观众热切追捧复播。

  正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戏剧组做导演的王扶林,听着广播里的评书,想着如何将听众喜闻乐见的评书,比如《三国演义》改成电视连续剧。看到《加里森敢死队》的高收视率后,电视台和王扶林都想到“也要搞一部这样的戏”。一时间,从上到下,心气儿都很高,等待机会。

  1980年的某一天,戏剧组收到贵州作家唐佩琳的一个来稿,就是《敌营十八年》,看完情节很新鲜,王扶林觉得可以拍,便找到电视台领导商量,领导竟然爽快地同意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王扶林决定拍9集戏。看完王扶林的计划,电视台史无前例地拨出10万元。“这在电视台是罕见的。”王扶林说,电视台出了三个人,一个美工,一个制片,加上他本人,开始到处招兵买马,凑成一个摄制班子。

  王扶林带着摄制班子到各地拍摄,去湖北,到庐山、九江等地,一共用了100天,拍了9集戏。王扶林说,尽管无法与现在三天拍一集的速度比,不过在当时的制作水平和条件下,已经很了不得了。“因为换个景布置灯光最快得半个小时,演员要等上半天”。

  条件简陋,甚至道具、服装都是临时凑来的,主角江波穿的国民党服装,之前没有试穿过,也不知道什么体形,来了穿上就开拍。没有借到裤子,就将人物的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没有被子和枕头等道具,王扶林就从自己家里抱来枕头。

  王扶林说,那时演员的报酬也很少。三个月下来,作为导演,王扶林从剧组余下的伙食补助里分到了48元钱。尽管挣钱不多,作为中国第一代电视剧导演的王扶林,思路却很明确:“我们拍电视就是要搞观众买票看不到的东西。”

  1981年2月5日,《敌营十八年》在中央电视台一播出,果然就像广播里播放的评书一样,引人入胜,令人每天期待。

  万人空巷

  电视剧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了起来,这与电视机进入百姓家密不可分。1985年,北京平谷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彩电村”,此后,每天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成为一种最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

  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观众,大多都会记得播放港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的夜晚,想起当时内心燃起的一个个英雄梦想。

  至今,罗文演唱的《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如在耳畔:“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霍元甲》更是一部励志爱国电视剧,激发着无数国人自强不息和振兴祖国的信心。

  当年,由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1983年播出的黄日华、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至今仍是经典之作。该剧播出后,剧中的郭靖、黄蓉,一时成为无数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记者至今记得,当时一到晚上,一听到83版《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就会不管不顾,放下手里的事情,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看郭靖和黄蓉,母亲喊吃饭都听不见。放学后,又会围在校门口的小摊前,挑选印着郭靖和黄蓉的贴画,贴满了文具盒。回到家,和小伙伴藏在屋里,假扮“靖哥哥”和“蓉儿”。当时,翁美玲是无数观众心里最美的蓉儿。

  每天晚饭后,还期盼着播放《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这首传唱至今的《上海滩》主题曲,和电视剧一起成为一代人无法抹去的深刻记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香港偶像文化在国内掀起热潮。一到晚上,因为电视剧的播放,常常是万人空巷。

  目睹着港剧在内地电视剧市场走热,藏在导演王扶林内心的一个梦也开始萌芽。王扶林的梦是,要将中国古典小说拍成电视连续剧。这个梦想,萌生于1979年。当时,他随中央广播电视代表团赴英国进行了一次考察。

  在英国,王扶林了解到,英国电视台文艺部已经或正在把37部莎士比亚剧本搬上屏幕。其他的著名作家,如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的作品也都搬上屏幕,全世界发行,效果很好。然而,中国的四大名著却无缘荧屏。这一点刺激并启发了王扶林拍古典名著的想法。

  决定拍《红楼梦》,王扶林说,是因为回来后对比四大名著发现,只有《红楼梦》能在室内完成,没有打打杀杀的场面,觉得好拍。但结果却是,《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中最难拍的一部戏。

  拍摄中,王扶林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尽量保留原著的韵味。”1987年5月2日,《红楼梦》在北京和香港同时播出,引起轰动,舆论赞誉该片是一部“金碧辉煌的巨片”。观众中也一时流行起读《红楼梦》的热潮。

  时隔多年,重新回头看这部片子,王扶林自我评价说:“只能算及格,或者说拍得非常不容易,终于拿下来了。”在众多的评价中,王扶林最在意两个评价:一个是冯其庸先生说的“有史以来的最大普及”,另一个是周汝昌先生说的“首尾全龙第一功”。

  王扶林认为,正是通过36集《红楼梦》,将《红楼梦》做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范围的普及,并且从头讲到尾,讲得比较完整。

  与《红楼梦》有着同样影响力,拍摄6年才完成的《西游记》,自1987年开始,每年暑假也开始在电视台不断重播。目前,这两部电视连续剧已重播数遍。王扶林说,《红楼梦》和《西游记》的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连续剧进入了腾飞时期,一直影响到现在。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电视剧《台湾 1895》引起观众争议
国台办:两岸媒体常驻有望列入下一次两会商谈议题
只看电视剧不读原著 "代读"让读者远离文学经典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电视剧制播量跃居首位
电视剧投拍计划纷纷搁浅 电影业显得充满希望
法国:电视剧投资减少 观众喜爱不减
现实题材电视剧今年“歉收”
央视一套8月7日起停播电视剧 全力为奥运“让路”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南方周末》
执行总编辑 向熹

任何困局都是方法的困局
《东方早报》
社长 秦恒骥

孜孜以求做优秀新闻
《北京青年报》
王世荣

电视主导奥运报道
《华西都市报》
社长 李宇西

《时代》的封面来自《华西都市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