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新闻 >> 文章正文

个性化新闻博客对传统媒体冲击的思考
作者:佚名     来源:新闻记者     更新时间:2009-2-25 11:05:14

  默多克曾为其所属的新闻集团搞了个“全球网络营销年”,他说,“新闻的优势是为内容服务,而网络的核心是个性化选择,通过两者选择,新闻集团将重新定义媒体传播的意义”。从2006年起,两年过去了,默多克的这句话一点儿也没错,只不过重新定义媒体传播意义的不是新闻集团,在我国是已壮大至7500万以上的博客队伍。特别是新闻博客,因其自身的新闻性和个性化,深受网友的追捧,产生的效果有时连传统媒体也望尘莫及。

  前不久,国内博客圈内颇有名气的“和菜头”,转载了《南方周末》刊载的关于电子游戏内容的《系统》一文。他的转载按语如下:

  菖菖菖,有钱就大了?还不准报纸说话,网络转载了?上市了就批评不得了?《〈南方周末〉之〈系统〉与中国媒体之“系统”》一文来看,好像这篇报道很难生存。那好,我还有6万抓虾订户,700个Feedsky订户,1000多鲜果订户,1000多GoogleReader订户。我倒想看看,一个发送键按下去,菖菖菖,怎么删除RSS阅读器里的记录?我等着看怎么搞定GoogleReader和Feedbuner!还真当自己是干部了?

  这篇“转载按语”,可以看成是新闻博客对主流媒体挑战的一个标本。其中至少有两点应引起特别的关注:一是从博主提供的数字看,像他这类博客,拥有的固定访问量已相当于一个中等纸媒的订户量,俨然跻身主流媒体。二是说明,通过RSS阅读器,博客已经凭其分众化、个性化的优势,更有力地分化着主流读者。

  新闻博客其个性化的传播究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什么?

  博客一语惊人的“观点新闻”

  当网民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跋涉时,实际上就意味着大量新闻的贬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更早些时候,面对新媒体崛起,不少主流媒体人士虽然震惊但仍自信:传统媒体拥有更精细的新闻筛选机制,不至于让读者在信息爆炸中迷茫;传统媒体拥有更专业的编辑,可以更深入地解读新闻,为读者提供更正确的观点。互联网不过是一个平台和管道,网民陷入信息大海吗?那么好!我们的报纸,以及电子报、报网互动,可以为他们导航,足以与那些“非我族类”的网站抗衡一时。

  其实,可怕的不是那些气势汹汹的门户网站,而恰恰是那些似乎一盘散沙的博客。RSS阅读器的出现,使遍布天下的零散博客,逐步走出了“信息孤岛”。百度的词条对RSS这样阐释:“网民再也不用一个网站一个网站,一个网页一个网页去逛了。只要将你需要的内容订阅在一个RSS阅读器中,这些内容就会自动出现在你的阅读器里,你也不必为了一个急切想知道的消息而不断地刷新网页,因为一旦有了更新,RSS阅读器就会自己通知你。”这与传统纸媒的订阅方式几乎相同,但更廉价更自由,更符合读者口味。接下来,有了RSS利器的博客们,该拿主流媒体引以为豪的“深度解读”开刀了。

  实际上,在Web2.0时代,“互联网读者已经由早期浏览的时代,进入了全新的‘价值阅读’时代”①。网页的滚动刷新,信息的无限膨胀,使纯新闻的贬值加速。随便一个事件,网上顺手一扫,同类标题的稿子就是一箩筐。读者渴求的不再是新闻本身,而是新闻背后的信息、新闻背后的观点。铺天盖地的艳照门事件,沸沸扬扬的斯皮尔伯格辞去奥运会艺术顾问一事,读者除了需要作来龙去脉的梳理,更需要听听张三怎么评,李四怎么骂,王五怎么当和事佬。

  “和菜头”那几天的分析与观点,没有辜负他的订户。新闻和观点,成了血脉传承的父子关系,而且儿子还更为强壮。观点新闻,就这样在网络中成长,而高效、自由地提供观点新闻,正是博客的强项。可以说,博客媒体正在以个人化的方式重塑新闻价值,观点新闻再也不是传统媒体的专利了。

  不错,传统媒体仍旧在发布着权威的观点。在正统人士看来,一些博客的情绪化评论、煽动性的说词,太缺少客观性、公正性,简直就是江湖术士卖大力丸的表演。但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温吞水似的“持平之论”总不让人过瘾,读者喜爱的正是锐利如刀的观点,哪怕它更偏激更极端。“美国网络新闻学的创始人吉尔默提出:新闻界历来所崇尚的客观性原则应该宣告终结了。人类都有主观倾向,都有形形色色利益冲突,都会带到日常新闻报道中来,他主张放弃客观性这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以更有新意和实际操作的‘公平、详尽、准确、公开’四项原则来取而代之,同样可以达到高质量报道的目标”②。

  那么,情绪化、个性化的评论,会导致舆论一边倒的不良社会效果吗?传统的观点平衡总是不可缺少吧?确实,过激的言论、离谱的骂街,令人生厌。但也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不负责任的帖子大多出自BBS。基本上,相对专业的新闻博客都爱惜自己的羽毛,而且越是专业的新闻博客越是注意观点的平衡,他们经常刊载转载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帖子,也证明了这一点。精英的新闻博客群中正自主地设定议程,RSS的订户面对的“观点市场”是那样的繁荣,那些满大街都是、一边倒的东西,逃不了滞销的命运。“看不见的手”,在“观点市场”里是一样要起作用的。

  让人叹惜的是,面对通过“友情链接”团结起来的博客,面对自动让信息呈现逻辑性的RSS,平面媒体却仍以费时费力组织起来的“宣传战役”而自豪。而且这种僵硬的战役战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搞上一次。而明明是专业精英的新闻博客,却以“草根新闻”自居,重新解读着主流传媒的“战役宣传”。

  个性化表达冲击传统媒体

  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新闻博客仍旧依托主流媒体而生存。他们愤世嫉俗的观点,基本上得自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提供的大量新闻信息。有时他们干脆就直接转载原文,后面附以点评。不少新闻博客,本身就在主流媒体工作,或者曾就职于传统媒体。奇怪的是,他们仿佛都有着双重人格,博客上的东西与发表于报刊的产品,很多时候判若云泥。他们正是靠着一套标新立异的笔法,点燃烽火,东征西战。其中,以更锐利更活泼的文风重新改写新闻以提供观点,就是高明的一招。可以这样说,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他们改写新闻的方式,已对新闻的传统表述形式提出了挑战。

  我们还是来看看这个“和菜头”,他写的《斯皮尔伯格,奥运以及石油》,几乎是此类博文中的经典。这个善于讲故事的博主开篇这样写道:

  斯大叔突然宣布不再掺和2008年北京奥运,外交部还专门作了回应,真是莫名其妙的事情。斯大叔给出的理由是什么“达尔富尔”,听都没听说过的名词,更是不明所以的事情。

  世界著名导演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举办的奥运会上突然临阵脱逃,为的是一个非洲的什么地方,这事可闹得真够“全球化”的。

  达尔富尔是怎么一回事?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和2008奥运又有什么关系?媒体上语焉不详,不谈这个问题。可能觉得不好谈,不方便谈,但是我觉得谈谈也无妨。反正周末无事,权且当作评书来听好了。

  话说非洲,非洲这个地方很热……接下来,这个俏皮家伙真的像讲评书一般,以故弄玄虚的口吻,讲了达尔富尔的地理、国内冲突的由来、西方在类似达尔富尔问题上的虚伪,以及西方何以要为此事对中国施压等等。洋洋洒洒近4000字,行云流水,曲径通幽,让人进入了故事的迷宫,称得上是一篇新闻娱乐化的范文。最后,笔锋一转,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

  世界的真相是:1.美国国内人民的确享受民有、民治、民享的生活,这是真的。2.这种生活的代价是全力维护美国的利益,包括让愚蠢的菖菖王室继续统治这个富裕的国家,让苏哈托、诺列加、萨达姆这样的暴君存在,为美国效力充当前驱。这也是真的。3.当没有美国利益存在的时候,美国以外的任何地方死掉100万人,可以当作根本不存在。这还是真的。

  这篇博文,是根据《达尔富尔问题的真正根源》、《达尔富尔危机是怎么回事》、《达尔富尔,我的名字叫石油》等三篇文章提供的资料改写的。所以,网民跟帖时也有人嘲笑:才看了三篇资料就敢写这样深度的文章?“和菜头”也委屈地回应,大意是说,老子为了公众利益,辛辛苦苦地写了这样文章,提出了这样新鲜的观点,你们居然没有一点谢意?总之,拌了几句嘴,也算此文的花絮,这是后话。

  在我看来,此文的观点,与我外交部的立场并无冲突,它也确实说出了官方媒体当时不便说的话。它对事件的解读,由于梳理材料的别致角度,更显功力扎实,说服力强,很合网民的口味。此文一出,“80后90后”最热衷的“鲜果”、“抓虾”、“豆瓣”等RSS在线阅读器,均在“热文榜”刊发,一时洛阳纸贵。

  新闻博客的迅速兴起与所向披靡,除了因为适应了Web2.0时代的去中心化、用户交互的感知方式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基于新一代受众普遍对印刷媒体的逆反与不信任。这种逆反与不信任,甚至在纸质媒体最发达的美国,也是一股强大的风潮。靠高超的改写技巧,重新包装传统媒体的新闻,推出自己的观点,正是适应了这样的风潮。

  什么才是真正的“报网互动”?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在谈到新媒体的冲击时说,要不被狼吃掉,除非你变成狼本身。同理,应对新闻博客的一个方式,是写博客。办个罗列新闻的电子版的所谓“报网互动”,就以为可以包打天下的想法,是肤浅可笑的;只是跟风办几个论坛、几个BBS,就以为可以聚集人气的做法,更是目光短浅。

  新闻博客的风起云涌,使观点新闻更显重要。当然,报纸仍然是提供准确、公正、可以核实的新闻的媒介,但新闻确实贬值了,特别是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时代。能够提供并阐释有价值的观点,才是一个媒体的竞争力所在。这一点,不论对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公平的。

  让人欣慰的是,从事传统媒体的记者博客,优势仍在。传统媒体的权威身份,使他们更容易更及时地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不错,传统媒体“客观性”和话语权,让他们不能在所供职的媒体上随便发表“不严肃”的东西。但在法律的规范内,在不违反职业操守的前提下,更宽泛的博客自由可以吸引更多的新媒体受众,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报网互动”。

  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的博客,就因此拥有众多的“粉丝”。几乎每一次采访,都带来一篇引人入胜的博文。而且越是重大现场,博文越是饶有趣味。比如她的《采访博鳌:忙碌郁闷的一天》,读来一点也不沉闷:

  说到开幕式、听演讲,特别是十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排着队讲,当然特别枯燥。还好,陆克文的几句中文,为大家提了提精神,搞得之后的发言者不得不遗憾地声明,自己不会说中文,看来要好好学。不过陆克文不是在场唯一一个会讲中文的,哈萨克斯坦的总理马西莫夫,他的大学本科,原来是在武汉大学念的,所以他一开口,也是不同凡响。看到这个原本严肃沉闷的场合,因为语言的问题,忽然变得轻松和亲切起来。坐在我身边的台湾同行感叹,对于中国人来说,语言的认同感真的很强。也因为这样,马英九就是要讲闽南话,因为这样更能够让人接受和认可。

  像这样的幕后新闻与观点,虽未见诸正式报道,但却是闾丘露薇的博客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在老挝随温总理采访,她写了自己如何设计提问,以及温总理出乎意料的反应和她自己的懊恼。这些内容,对于不熟悉媒体工作流程的网民,读来会更亲切,也会反过来吸引受众接受她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的东西。这才是正真起作用的“报网互动”。

  传统媒体居高临下的传播方式,已积重难返,渗入骨髓。新闻博客出现的更大意义在于,可以让“说教”成为“对话”。这一点,闾丘露薇博客的思考,特别应引起宣传主管部门的重视。闾丘露薇谈及先进典型的宣传方式时,在一篇《为何美好的东西难以感动我们》博文中这样写道:

  是不是因为感动这个词,被用得太多太滥了?南方雪灾,人性的光芒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身上涌现。但是,当这些东西变成了先进典型,走上了讲台的时候,那种感动人的力量,却是在这样的传播方式里面慢慢消减。而当这种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出现的时候,在强化大家的印象的同时,逆反心理也在出现,于是对这些本应该赞美的人和事物,产生了一种抗拒和抵触感。

  应该说,互联网本身并不是媒体,而只是传送信息的渠道。但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一些新媒体为何有那样强大的生命力?只是由于技术手段的先进吗?那么我们的传统媒体和官方网站,不是拥有更强大的财力支持和更完善的技术平台吗?那么,关键在哪里?这里,我倒是想套用文学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关键不在你写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写。这应该是新闻博客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卢小波厦门日报编辑中心副主任)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手机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 用户4成看报3成看小说
“新闻博客”——使传统媒体搭上博客的快车
新媒体时代混战:电视即将走向末路?
评论:传统媒体持续盈利的“独孤九剑”
质问传统媒体,立不败终需何种战略选择?
媒体的后奥运时代 向左走?向右走?
奥运能给传统媒体带来什么
比较29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报纸 半数“夸北京”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亚洲研究院
传播与推广
总监 金俊

公关和媒体是鱼和水的关系
《第一财经周刊》
总编 何力

市场定位决定必须第一
《IT时代周刊》
副总编辑 张里

坚持新闻理念 不畏经济寒冬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