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编主编 >> 文章正文

吕怡然:漫谈小报的生命力和社区报元素
作者:《新闻记…     来源:《新闻实践》杂志     更新时间:2009-8-17 9:34:19

  很荣幸有机会参加新闻实践杂志举办的“县市区域报发展论坛”,听到许多县市报老总的经验之谈,我获益匪浅。事实表明,“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好处”的说法确实有道理。

  过去的老报人其实是不主张办“大报”的,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当年就反对把新民晚报变成大报,这不仅仅是指报纸的开张大小,更是指报纸的“身段”要放低,与普通百姓保持近距离、零距离。他的办报方针就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出“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所谓的软不是没有原则,是让大家喜闻乐见。新民晚报复刊时,他写的复刊词里面有两句话:为民分忧,与民同乐。当天出报的时候,他开会去了,一位副总编辑把这句话改了,结果他回来以后大光其火,说我就是“为民分忧”,为什么要改我的话?他当年就是踏踏实实办小报,说我们就是让老百姓在灯下阅读,要轻松活泼,要吸引人。而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新民晚报办成了一张有广泛影响的大报,十多年前的发行量是国内地方报纸的第一位,当时的广告收入和创利也是最高的。所以在当前对报纸的一片唱衰声中,我们走自己独特的办报之路,安心于小报,坚持办好小报,应该还是有出路的。

  现在新媒体的发展,颠覆了我们的传统理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已经不言而喻了。从信息的终端形态来看,现在新媒体的终端主要表现在三“屏”上,就是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这三个屏成为信息的传播终端。信息形态的表现是三“动”:移动、运动、互动,信息接收终端是移动的,如手机、手机上网;而信息在不间断地流淌,24小时地滚动;新媒体的互动性强,和受众的关系特别密切,随时发生交互效应。在传播的形态上则表现为“合”:竞合、整合、融合,多媒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不断磨合、融合。这“三屏”“三动”“三合”,实际上就把我们的纸质媒体边缘化了,报纸走下坡路了。所以近年来不时有人出来说,报纸将成为“媒介恐龙”,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日报的读者将归于零,报纸将无可救药,等等。

  这些分析和预测当然不无道理,但就在今年5月27日,世界报业协会主席加文·奥莱利在世界报业广告大会上指出:“那种预测报纸即将死亡的报告是一种误导。因为尽管2008年全球遭遇了金融危机,但世界报纸发行量仍上升了1.3%”。而另一方面,据世界报业协会统计,就世界范围而言,97%的报纸为小报(指发行量在5万份以下的报纸),并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美国2004年9321份报纸中,只有217份大报,超过97%属于小报范畴,1456份日报中,1239份发行小于5万份。从中产阶级集中居住的城市郊区,到广袤的农村,到少数族裔聚居的社区,美国最新的报业读者调查表明,报纸读者并没有抛弃报纸,和6年前相比,读者日均仍然花27分钟读报。可见大报陷入窘境确是不争的事实,但小报仍然拥有众多读者。

  我对小报(这里主要指社区报)的印象,最初是在北欧。十多年前我参加上海新闻代表团到挪威去,第一次知道社区报这个概念。在一个小镇上,我们参观了一家由家族创办、出版的报纸。镇上只有2万多居民,社区报的发行量却有7000多份,而且一直很红火。国外的社区报生命力是很强的。有一个2004年的数据,美国周报(绝大部分为社区报)达到6692家,发行将近5000万份。对1027份全国性周报的调查表明,45%在农村,46%在郊区,9%分布在大都市的中心区域。比较典型的美国家庭会一般有两份报纸:一份城市大报,一份社区报。小型社区报和大报的数量比例达7:1,就总量而言,小报读者是大报的3倍。1996年到2004年,美国日报数量和总发行量均下降4.1%,而周报数量和发行量却分别增加1.7%和8%。

  那么,什么叫社区报呢?从美国对社区报的概念和定义看,就是服务于城市中的社区读者,强调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报纸。社区报的广告篇幅不超过70%,50%的内容是自己采编的,最少每周出版一期,最多4期。美国的读者调查表明,有81%的居民是社区报的读者,每个星期至少看一次报,其中95%看的就是当地新闻,因为读者希望读到和自己有关的东西,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可以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看到对自己家的婚礼、葬礼、社交、出游、会议、50大寿、郊游等等信息,就构成了社区报可靠的读者群。这确实是很有道理。

  以自己为例,年轻的时候,我能够在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是非常高兴、非常难忘的事情。到现在还是这样,很多人发表文章,在网上发往往不被认可,连自己也不认可,觉得网上门槛太低了。只有自己的名字被印在报纸上,在印刷媒体上出现才觉得是正式的,这种感觉到现在还有。这似乎也可谓是“物以稀为贵”吧!网络太普及、信息太滥、发表文字太容易,反而就显得报纸的稀有、可贵。所以社区报可以让“人脸”和“人名”出现在版面上,不仅普通人可以成为新闻主角,而且新闻的细节描写比大报要好得多,有些社区新闻、百姓关心的新闻,大报不可能有那么多篇幅去描写,社区报可以去多写。你的名字和照片不可能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却可以出现在社区报上,这对平民百姓来讲也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值得珍视,留作永久性的纪念。这就是小报的优势,是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县市报,虽然不是美国意义上的社区报,但是可以借鉴、引入社区报的某些元素,在一部分的版面上引入社区报的内容,至少有一些元素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可以把我们的服务延伸到街道,延伸到社区,开辟面向居民的专栏,增添社区的内容,搭建互动的平台,多讲述一点寻常百姓的故事,让“家长里短”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板块,多鼓励居民在我们的报纸上出名露脸,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读者群更广泛更牢固,也可以培养新一代的读者。

  前几天我看到上海的新闻晨报,开辟了一个新专栏,叫“童言无忌”,向市民征文,把你家小孩子一岁两岁讲出来充满童趣的话记下来,寄给报社。看了出版的第一期,非常有趣,那些小娃娃讲的天真幼稚的话,可以让你捧腹大笑,但是仔细想想很有意思。在登这个“童言”的时候,就把谁谁谁的家庭、孩子的名字,哪一年生的,这些要素全部写上去,我想这就是社区报的元素。这张报纸拿到他们家里,肯定就被永久珍藏了,而且小孩子长大的时候,爸爸会告诉他,你小时候哪一年名字就见报了,他也会很自豪,甚至还会传给再下一代。类似这样的创意,这样贴近民众、贴近家庭的专栏和内容,我觉得我们县市报是不妨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只要开动脑筋,就会有很多事可以做,可以吸引读者。这就是小报的魅力,或者说小报的生命之所在。

  安于做小报的另一个理由,是报纸在中国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联合国曾经制定了一个指标:千人报纸拥有量最低100份。我们国家多少?前几年的数字是70份多一点儿,而全世界发达国家拥有报纸最多达千人700多份,少一点的是200多份。直到2004年,我国千人日报拥有量还不到世界1996年的平均水平。全国拥有报纸最多的地方北京、上海前几年的数字是280、270多份。今年我们国家第一次推出了“国家人权计划”,其中把报纸的发行量也作为改善人权状况的一个指标,明确提出到2010年,我们国家的千人报纸拥有量要达到90份,每家人家的报纸拥有量要达到0.3份。从全世界来看,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但我们的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要达到这个目标也很不容易。

  国家把它作为一个改善人权状况的指标提出来,也是当作一件大事情来办的。所以说我们报纸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中国有中国的特点,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眼下确实不该想着报纸还能活多久,而是要设法活得好。尤其是我们的社区报发展还很薄弱,处于严重短缺状况。据了解,现在不少地方都对社区报有兴趣,想办社区报,有的已经在尝试。我想,“小有小的魅力”,“小有小的活力”,“小有小的生命力”。

  在我们县市报的层面,只要开动脑筋,不断地创新、开拓,报纸的生命力肯定还是非常长久的。从这次论坛上8位县市报老总的发言中,我们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明天的前景。何况,即使报纸趋向式微,也只是“报”和“纸”的分离,只是新闻信息的载体变革与迁移。内容的生产,就是新闻报道、信息提供则是长远、恒久的事情。即使“纸”真的消亡了,“报”也应该是永存的,新闻事业将会青春常驻。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赵忠祥:我已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出来就是为挣钱(图)
《手机》剧组邀赵忠祥演“台长” 共有48场戏
赵忠祥回应:娱乐节目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赵忠祥:娱乐不应只属于年轻人 承认不如吴宗宪灵敏
《舞林大会》收视率高升 主持人赵忠祥有话要说
赵忠祥倪萍昔日荧屏老搭档 同迎事业第二春
赵忠祥:离开央视非常愚蠢 仍解说《动物世界》
猜猜这都是哪位央视主持人的罕见黑白旧照片?(组图)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