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文章正文

鲁豫:周立波撩起了上海男人的自尊(组图)
作者:佚名     来源:鲁豫有约     更新时间:2009-8-13 16:26:20
     生活可以是一杯清茶,但是不能够永远波澜不惊。在《鲁豫有约》的录制现场,周立波风趣幽默地讲述着人生过往,全场观众多次笑爆现场。对于周立波来讲,几十年间,有开心的事,有遗憾的事,但是唯独没有后悔的事。正如他的作品,讲的是世态炎凉,听的是幽默调侃,笑的是合不拢嘴,想的是冷暖人生。

     我有一位好友,终日为生计奔波,在拥挤的地铁里变成“夹层饼干”,在川流的人群中化身为“乱飞的蝶”。一日,热心友人不忍再见他紧锁的眉与穿坏的鞋,送他一盘《笑侃三十年》,让他停下脚步歇一歇。

 

    谁知,两个小时的节目,这位老兄边看边笑,心中所有的烦闷都得以放下,愁云满布的脸上乐开了花。从此,他的生活有了新变化,不仅为自己买了MP3,还下载了很多段子,并且逢人便讲新学会的笑话。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多好的变化!

     周立波是谁?怎会有如此大的“笑动力”?如果有人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他目前与时代脱节了。这位梳着整齐的小分头、穿着笔挺的西装、年过40岁的上海男人,正用他的智慧与幽默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和从未到过上海的朋友们。

    周立波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也很坎坷,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根据自身的经历编撰的。童年时期的他非常调皮也很聪明,14岁便进入上海滑稽剧团,师从上海曲艺界元老周柏春。由于他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上海滩红极一时。

     这些年,周立波下过海、经过商、出过国,也进过监狱。但他仍始终心系舞台。他曾说:“我这么些年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一直在促使我寻找全新的,能表现现代海派演艺文化的突破点,机缘到了,我会重新站上舞台。”

    果然,2008年底,由周立波创作的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在上海引起了轰动,一票难求。此次周立波来《鲁豫有约》做客,也得到了众多京城观众的热心支持,很多人都是特地请假来到节目现场的。

    周立波很讲究。他随身带着一把白色的小梳子,每次在上台之前都要亲自为自己梳理好发型,在《鲁豫有约》的化妆间里也不例外。周立波亲自动手梳头,无须化妆师帮忙。虽然他头发很短,造型也比较简单,但是梳理程序也颇为复杂:梳理——用发胶喷——再梳理——再用发胶喷。真的用了很多发胶啊,站在一旁的化妆师忍不住偷笑!这把白色的小梳子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之处,应该只是一把普通的塑料梳子,但是它却被周立波装进了贴身的口袋里,可见为人讲究的周立波,把梳子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

     说到周立波,我又想到了曾听到过的一个观点: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撩动起了上海人的自尊心,上海人的优越感像被鼓风机吹了一把又开始飘飘然,这让那些早就看上海人不惯的外地人又抓住了把柄大肆攻击上海人的自恋阴暗情结。周立波也只敢在上海范围内走动走动,他嘴里总是拿来调侃挖苦的外地人正在各处对他虎视眈眈又咬牙切齿。

    举周立波海派清口的例子是想说,周立波的包袱和笑料其实正是建立在上海这种长久的、没完没了的本土与外来的对立之上的。虽说哪里都有排外和本土,可只有在上海这种对峙似乎从来没有消停过,还上升为一种全国性的事件——全国都知道你上海排外,全国都要拿你上海人取笑。

    可这种取笑并没有减缓外来人员一拨又一拨地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加上上海这几年户籍政策像一根欲松还休的松紧带,不时地松动一下,于是上海这个城市固有的特点正在一点点消失。我们出门更多地说普通话了,我们吃得更全国性了,上海人的地域优势越来越小了。不久前出台的“居转户”政策,开始让上海人焦虑起来,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小,外来人员则心想:哼,看你们上海人还能嚣张到何时!

    其实上海人与外地人本都来自全国各地,无非一个先来后到的问题,可就是互相想不明白。如今走在上海的大街上,旗袍、麻将、馄饨面、弄堂、软糯的上海话这些妥帖扎实的上海老景观变得不再纯正:各色人等混杂在这个城市,不同皮肤,不同职业,不同地域——外国人、外地人、回沪知青、外来打工者、上海本地人……上海正在慢慢变成一个混血城市。

    只是转头再一细想,上海的所谓血统到底有没有存在过?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杨澜: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表演是“清新的有机食品”(图)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