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业新闻网讯】(《IT时代周刊》记者吴晓宇)刘韧的简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970年出生于安徽阜阳,1991年作为文学学士从安徽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广播电台记者,1993年进入IT媒体业,先后供职于《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知识经济》、天极网等媒体,历任采编室主任、记者部主任、总编助理、总编辑、副总裁等职,长期从事IT产业的深度报道。
刘韧在IT媒体界地位的确立是在1998年。那一年,他凭借《知识英雄》一书名声大噪。再后来,他创办的IT写作社区DoNews曾经聚满人气,该网站在2005年底被陈一舟的猫扑收购后,作为千橡集团副总裁的刘韧红极一时。
但,正是这个最初很快赢得业内普遍认可的网站,在后来的发展中日渐衰落,刘韧本人也沿着DoNews的滑落轨迹逐渐偏离了最初的理想,丢弃了宝贵的职业操守。去年10月,这位IT媒体界的元老级人物竟因涉嫌敲诈罪而被抓,令业界震惊。
第一章“IT记者第一人”
由于出道较早,刘韧在中国IT媒体中创下过多个第一。对事业的执着和勤奋,让他迅速成长为IT媒体中的明星。
解小东“义演”和刘韧进京
刘韧对IT一直很有兴趣,但他成为一名专业的IT记者却纯属偶然。如果没有当时走红歌手解小东的那次“义演”,刘韧也许今天依然在安徽阜阳做他的电台记者,IT媒体圈也会少了一位“老大”。当然,更不会有他日后的那些恩怨情仇。
1994年,一篇题为《解小东如此义演,两个20万说明什么》的批评文章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文章指出,解小东在安徽阜阳所做的演出并非其宣称的义演。由于那次演出是当地政府组织,该文一发表,立刻给撰文记者所在的那家当地媒体带来了巨大压力,并直接引发了该记者与解小东的官司。
撰写此文的正是当年在阜阳市人民广播电台做记者的刘韧。他后来回忆,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觉得解小东欺骗了当地群众的感情。他说在写之前,知道内情的人也很多,他只是要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在此事件中,究竟谁是谁非,刘韧是否真是《皇帝的新装》中那个指出真相的小孩,这些在今天已经不再重要,不过对刘韧来说,此事却直接导致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他决心离开阜阳,北上京城,另寻出路。
因为兴趣,在阜阳市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期间,刘韧一直在写计算机方面的文章。1993年,他投给《计算机世界》的一篇反映盗版话题的稿件被安排在市场版头版,此后又有多篇IT行业稿件陆续发表,他也因此结识了当时《计算机世界》的编辑韩云,并与之成为朋友。
1996年,刘韧怀揣着300元钱到北京,韩云为他介绍了一份工作。两个月后,刘韧又认识了时任《中国计算机报》副总编的张永捷,并通过张见到了《中国计算机报》当时的总编辑李超云。李超云翻了翻刘在《计算机世界》发表的稿件,痛快地说:“你明天就可以来上班了。”就这样,与当年最火的IT媒体总编辑见面仅10分钟,刘韧正式步入IT媒体之路。
从那以后,他开始了“兴趣=工作”的幸福之旅。谈到对计算机的感觉,他曾经这样描述:“我确实喜欢它,没有一种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坚称自己不会离开IT这个行业,不会离开计算机,“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可能干别的能挣更多的钱,但是我觉得计算机是我喜欢的一件事情,让我去做这个工作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一点也不觉得累,一点也不觉得烦,或者说一点也不把它当成一个包袱。但是做别的可能觉得会。”
刘韧为能来北京从事钟爱的工作深感幸运。他曾对父母说自己很走运,老是有人帮助,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对早期帮助过他的那些人表示感谢,他还说过创办DoNews的初衷就是想给更多像他一样的人提供机会。
对新工作的这份热爱与执着,为刘韧日后的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知识英雄》奠定地位
事实证明,刘韧的加盟,让中计报如虎添翼。他写的文章在报社每周的评报会上都会受到表扬,仅仅一个月,他就成为报社公认的好记者。为此,他与另外两名记者一道,被报社总编称为中计报的“三剑客”。当时,刘韧每个星期都能写出一万字的好稿。他后来回忆,总编李超云每个月都给他加200元工资以示奖励,他也乐此不疲地在IT媒体的园地中辛勤耕耘,一写就是9年。
这9年,刘韧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勤奋和毅力,并收获累累硕果。
刚来北京时,尽管人生地不熟,他还是经常到大学里听课,那些在文科生看来并不好懂的《数据结构》、《程序设计》之类的课程,在刘韧眼里却是那么有意思。不仅如此,当时,他还每天在书包里装着书,当公交车上的人们对日益拥挤的路况抱怨时,同在车上的刘韧已经钻进了书本中,利用点滴时间抓紧学习。正是在对IT知识的恶补和对经典新闻作品的精心研读中,他的专业素养得到迅速提升。
刘韧当时负责的栏目叫“人物素描”,该栏目每周要出2-3个版面,主要以采访报道IT业的成功企业家为主。“人物故事+人物图片+记者手记”,这一人物访谈类的写作模式在今天的IT媒体中随处可见,但在当时,刘韧笔下这一行文方式的出现却是开创了先河。他的专业是中文,又做过娱乐记者,因此文章注重细节和故事性,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生动,这在当时冷冰冰的IT技术当道的IT媒体中,无法不令人眼前一亮。
在对用友王文京的采访手记中,刘韧写道:“王文京接受采访,像是在通过一次考试。他手里握着笔,不停地在纸上写着画着,无论是怀想过去或是阐述理念,王文京都觉得话语无法把自己全部的意思表达清楚,所以,他要借助一些符号和图画。两个小时的采访下来,王文京用去了四五张草稿纸,比我们记的还多。”IT精英们对刘韧采访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人物素描”栏目坚持做下来,刘韧与柳传志、段永基、王文京等IT风云人物都有过深入的沟通。写了50位IT英雄后,刘韧将其集结成书《知识英雄》,该书在1998年出版,第一次将IT影响力扩大到全社会,激发了众多年轻IT人的创业热情,这本书也成为了中国I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刘韧因此在IT媒体圈内获得“IT记者第一人”的称号。
此后的刘韧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出版了《中关村问题》、《企业方法》、《知识英雄2.0》、《网络媒体教程》等书,并成为贝塔斯曼签约作家。他自创的“刘韧体”被诸多后来者效仿。
那时候,身为记者的刘韧不仅虚心勤奋,而且表现得审慎自省。他常说,“人不能太贪心,很多人没有做成事情都是因为朝三暮四,但任何大事都是由若干小事组成,一个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是他持续在做的事情。”
刘韧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只是自己不停在改进,并且知道该在哪些方面更努力,该向谁学习。他曾经感慨,北京是一个漩涡,容易迷失,因此人要每日“三省吾身”,他“宁愿不要自信,都要在任何时候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是谁”。
可惜的是,刘韧早年反复强调的脚踏实地和自省精神,在他后来的事业中并未付诸实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