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编主编 >> 文章正文

江南都市报副总编吴志刚:带回最棒的奥运新闻
作者:孙丁玲     来源:中华新闻报     更新时间:2008-8-20 9:19:35

  奥运会渐入尾声,赛场上的精彩对抗惊心动魄,赛场外各种形态的媒体展开的新闻大战也令人印象深刻。据悉,北京奥运会共有正式注册记者21600人,加上入驻非注册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以及各路只能在赛场外抓新闻的"游击队",赴京采访的记者总人数,估计在4万人左右。平面媒体、电视、网络、新媒体……各路豪强可谓使出浑身解数,奉献了一道道精美绝伦的新闻大餐。

  大本营:规避时效短板深度报道出彩

  "作为一家地方综合性强势媒体,江南都市报从来没有把这么多记者派驻一个地方。"作为江南都市报派驻在北京的奥运报道前方负责人,该报副总编辑编辑吴志刚向本报记者详尽透露了江南都市报的奥运报道计划。

  8月份,各种平面媒体上出现最多的词汇就是"奥运",显然奥运报道成为各大媒体无可争议的重头戏,似乎谁不参与奥运报道谁就会被边缘化一样。都市报纷纷推出奥运特刊、体育类报纸几乎就成了奥运专刊,即使是财经类报纸也要站在经济的角度掺和奥运报道。

  中国报业在最近几年受到互联网媒体的冲击非常大,虽然互联网媒体真正占据重大赛事报道主体是在2006年世界杯,但是实际上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报道中,平面媒体就深深地感觉到了网络媒体的压力。所以这次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平面媒体也期待有所突破。

  吴志刚透露,为了报道北京奥运会,江南都市报这份江西省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与财力,早在2007年就在北京预定好了酒店。并取得了2个注册记者,4个非注册记者资格,再算上加入奥运报道联盟的联合记者,一共有12名记者来到北京。虽然无法做到涵盖所有奥运项目,但每天依然发回自采稿件40篇左右,着力点在中国夺金项目及江西本地选手的表现,其他稿件则依托奥运报道联盟及通讯社。

  在编辑安排方面,江南都市报提前3个月对编辑进行了奥运知识培训及试出刊。专门为奥运报道设计了"奥运出版手册",对版式、内容、版块、栏目、logo作了细致入微的规定。从8月1日起,该报每天在正报之外推出了全新的奥运特刊《HOT报》,这份特刊共32个版,版式抢眼,大图搭配精彩文字,内容全面。为规避时效性不如电视及网络的短板,奥运特刊注重评论及深度报道的挖掘,每天由本报评论员及签约评论员撰写观点鲜明的评论,使读者有所收获。一报在手,奥运风云尽揽。加上全彩印刷,江南都市报《HOT报》一经推出即大受读者欢迎,导致每天都要加印以应付不断增长的零售量。

  吴志刚说,其实,江南都市报不过是地方平面媒体奥运报道的一个缩影。由于在时效性相对网络与电视逊色,平面媒体在奥运报道中也在求新求变。

  由于北京奥运会对互联网媒体开放了部分采访权,因此全国不少报业机构纷纷行动起来,选择和行业内媒体以及互联网媒体的广泛结盟。

  由搜狐领衔的"搜狐奥运联盟"旗下有包括《江南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晶报》、《潇湘晨报》等在内的35家纸媒;而《南方都市报》、《现代快报》、《都市快报》等11家晚报都市报参加了腾讯网发起的"捷报奥运联盟"。

  综观各类媒体形态的奥运报道,平面媒体有两个突出的优势还是目前其他媒体暂时无法比拟的,那就是深度报道和图片,这两点在江南都市报的奥运报道中尤其明显。

  深度报道是纸媒的本质属性。所以,江南都市报在奥运报道中除注重现场感之外,更把"深挖幕后新闻,奉献精彩金牌故事,分析热点赛事,总结各大项目趋势"作为深度报道的突破口,有深度,有观点,有可读性,牢牢锁定了读者。

  评论是纸媒的旗帜和眼睛。江南都市报在奥运报道期间,除发挥本报评论员的作用,为读者提供观点鲜明,隽永耐读的"奥运即时评"专栏之外,更与白岩松、李承鹏等国内名嘴大腕签约,为他们开始奥运专栏;并且整合了30多位文体明星,说奥评奥。这些都成为吸引受众阅读报纸的有效手段。

  而图片是平面媒体的另一个优势。在"读图时代"的影响下,各种印刷精美、图片质量高的体育期刊在奥运期间大行其道,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所以,从2007年奥组委开放记者申请开始,江南都市报就未雨绸缪地获得了摄影记者席位。奥运期间,该报摄影记者从现场发回的照片,画面精美,动感十足,弥补了很多读者没有时间收看电视转播的缺憾。

  奥运前沿:一个注册记者的奥运生存状态

  "奥运期间,江南都市报在先后有3批记者,总共12人驻扎在北京拼抢奥运新闻。他们分工明确,其中有2个注册记者,工作集散地是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4名非注册记者,工作集散地是国际新闻中心(BIMC)"吴志刚告诉本报记者,"另外我们还向"搜狐奥运联盟"派驻了4名记者;其余的记者负责奥运外围报道以及紧盯江西奥运选手的家人--事实上,读者在观看电视现场直播后,下一个兴趣点就是金牌背后的故事,江南都市报在这一点上做了充分准备。"

  "我们是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奥运报道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计划,有激情,有奉献才能做好!"吴志刚总结道。

  "说实话,我现在每天最多只能睡5个小时。"这是江南都市报奥运注册记者叶海波的生存状态。那么,奥运期间注册记者都是如何工作的?本报记者对叶海波进行了一天的跟踪采访。

  8月14日早晨8点刚过,叶海波像往常起床,整理完毕背着一个大包,里面有笔记本电脑和各种资料、手册来到最近的媒体班车点,这里有免费的班车到MPC。叶海波说:"当然你也可以直接从酒店去场馆。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的士不能到达场馆里面,你得背着包和重重的摄影器材走路到场馆。因此,绝大多数记者还是选择了先坐班车到MPC,然后在MPC的大车站转前往各个场馆的班车,因为奥运专门道路的使用,使得媒体班车会比的士还快。"

  MPC进门就是一个咖啡吧,有各种各样三明治、蔬菜沙拉、水果和酸奶,也有中国四川凉面。谁要一个三明治、两根香蕉、一杯卡布其诺咖啡,差不多得花掉45元人民币,不是很贵,但也绝对说不上便宜。在到MPC工作的八成以上是外国记者,中文在这里很少听见。到达MPC后,叶海波通常要根据前一天的计划,准备今天要盯什么项目,哪些运动员,由于人员有限,因此他必须确定重点,而且还得合理安排好时间,根据以前亲身考察的从MPC到达各个场馆要花费的时间,排好次序,开始一天的采访。看比赛,写消息、通讯、新闻分析、参加新闻发布会,通常上午或者中午叶海波得在各个场馆发稿,这时候MPC和各个场馆专用的上网卡发挥了作用,他可以在各个场馆的记者工作间里面发稿。

  MPC是个信息源,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快、最集中地报道赛事,单单靠一个人,就算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没用,来到MPC与同行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这使得中午的MPC人满为患,叶海波如果从附近的场馆回来,多半也会在发完稿子和图片后到负一层的媒体用餐区,并且在这时候与很多认识的记者碰头,看有没有最新的情况发生,下午或者晚上的采访计划和拍摄计划要不要做什么调整。

  媒体餐厅虽然有地中海风格、亚洲风格什么的,但是口味上还是更偏重外国记者,中国菜做得就十分一般了,好在大多数来这里只是填饱肚子,打探消息,因此吃成什么也就不是最关心的事情了。

  在文字记者工作间,有几十个大的液晶显示屏,不间断播放各赛事的实时进展,记者们在工作中随时都可关注赛事情况。于是,在文字记者工作间,时不时传来欢呼声,这是记者们为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而喝彩。8月16日晚,叶海波就是与MPC内一千多名记者一起为博尔特而疯狂的,因为很多记者分工不同,并不是所有记者都会去所有现场,这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对于江西省的夺金热点,报道起来肯定和平时中国军团夺金不一样。8月17日,江西赛艇选手第二次冲击金牌,江南都市报按照事先部署,兵分三路,一路记者跟从小带选手的教练在看台上;一路记者在现场采访选手,配合的摄影记者重点关照江西选手的表现以及如果夺金之后的表情;一路记者盯选手的家庭--如此才能保证所有新闻不会遗漏。作为江西最大的媒体,并且有着丰富的大赛报道经验,江南都市报也理应做到这一点。结果当天,江西选手在赛艇女子四人双桨集体项目中果然夺得金牌,叶海波和其他同事一直忙到凌晨两点才全部做完,稿件涵盖了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侧记、专访、消息、教练访谈、亲人反应等等,丰富的内容在同城媒体中通杀四方。

  这当然是特例,平时的话会早点回到酒店,但是午夜12点是个最起码的时间点。因为下午或者晚上的比赛后,回到MPC发稿,写稿、传图以及总结商定第二天的采访计划,基本是这一路下来就得过12点了。幸好都是体育记者和编辑出身,熬夜早已是家常便饭。24小时运行的媒体班车系统,保证了注册记者不必担心回不了宾馆。

  叶海波说,每天从MPC开始,从MPC结束,这样的奥运生活将持续15天,京城凌晨的微风将伴随记者15天,并永远留在记忆里。

  奥运外围:记者为见证奥运而自豪

  叶海波是注册记者,那么非注册记者在奥运期间是如何工作的?在吴志刚陪同下,本报记者对江南都市报体育记者石磊进行了采访。

  在北京鼓楼外大街上,有一个漂亮的新闻中心。和注册记者新闻中心(MPC)不同,这里虽然号称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但在这里工作的都是没有正式采访证的非注册记者,是被众多注册记者"嘲讽"的外围记者,他们无法现场看比赛、无法接触运动员,只有辛苦地排队买票、漫无目的地"扫街"写市井新闻,或是守着每天会有的一两场新闻发布会,期望能从中挖到猛料。

  BIMC记者证,是与奥运有关的所有证件中权限最低的一种。持有BIMC记者证的奥运外围记者"除了能免费乘坐地铁和公交外,用处就连志愿者的黄证都比你的权限范围大。"曾有记者戏称这张非注册证是记者的"免费网吧证"。

  面对困难,记者的办法是最多的。奥运期间唯一有少量门票卖的地方就是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专供记者。虽然一天只发一定量的票,且需要先排队拿号,否则无法买到票。这些日子,售票窗口成了记者写稿的第二阵地。为了拿到难得的奥运门票,许多记者深夜就开始排队。一些记者闲着无事,或是端着电脑写稿,或者是摆起桌子打起扑克。不过,票量有限,想买到理想比赛的票根本不可能,但石磊认为,能到赛场采访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场氛围,只要有一点机会都不会放弃。

  虽然在采访上,BIMC并不十分便利,但让石磊们感到欣慰的是,BIMC的环境和服务条件都让记者没有任何抱怨。这里的吃是按照每位7块钱的标准收费,菜品最多时有20来种。在同事叶海波认为"很牛"的MPC,同档次自助餐可是要70多块!所以常常有MPC的记者打车到BIMC来吃饭,按照他们的说法,"这样都比在MPC吃要便宜很多。"在二楼,记者所在的二区里,有几十台可供上网的电脑,也配置了无线网络,还能够从志愿者那里免费领取热咖啡和点心。每天有精彩的比赛,记者们就三五成群地围坐在十几台高清电视面前,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观看讨论着比赛,那种悠闲的感觉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拟的。所以石磊对本报记者说,虽然没能参加开幕式是个遗憾,但能够有如此舒适的工作环境,也很满意。

  但石磊并不是每天都这么惬意的。"实际上也是苦中作乐。"石磊说,"每天光是要发挥去近万字的文字稿就不是好对付的,碰到有江西选手的重点赛事,那更是枕戈待旦。还有我们驻奥运报道联盟的记者,工作起来也是非常辛苦。但身为中国记者的一员,我们都为记者能亲身见证中国的盛事而自豪。"

  【后记】北京奥运把世界各地的记者都吸引了过来,江南都市报的奥运报道团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我们希望读者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凤凰新媒体 CEO 刘爽
视频网站版权混乱
通用电气(GE)中国
公关传播总监 李国威

通用电气(GE)如何打好奥运宣传战
《重庆商报》
社长 郭汉江

我们和腾讯是共出力、共获利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