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魏金华:四阶段“记者生涯”成就我的“完美”人生
作者:魏金华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8-7-24 9:10:47

  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家教,便自然就有着勃勃向上的进取心和事业心。但在我眼中,从古至今成就事业的人们,在现实中的突出影子,就是那些各个行业、领域、专业、岗位上出类拔萃的人。而我改革开放以来的事业经历,竟恰恰是包括既与人民大众亲近、又和若干成功者、名家发生渊源上的四阶段"记者生涯"。

  1978年时,我已是成都大学数学系学生。其时,由于我自己勤奋努力,老师、同学们格外信任,推荐我当上了学生干部等,并让我有时代表班上、年级或老生"发言",免不了还叫我写点宣传报道文章和学术交流文章等,结果有的文章就被学校广播室拿去播出了。读大学的这些个经历,算是我的第一阶段"记者生涯"。

  我第二阶段的"记者生涯",是1981年7月起到1986年3月。此阶段的前中期,我在攀枝花市十九冶工作。除了做教师和班主任外,我还要在技校、培训中心负责党委宣传工作、工会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并被任命为此处校(含电大、职大)综合单位的新闻报道组组长;在后期,我被调到十九冶机械设备安装公司任党委秘书、党委办负责人,仍然还有协助宣传科搞新闻宣传工作的任务。在这阶段中,我自己较系统学习了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于1985年1月至12月,参加了人民日报前期新闻函授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后又自学了大学新闻专业的完整课程。与此同时,结合当时工作实践和社会现实观察采访,我在处校广播站、《十九冶周报》、《渡口日报》等媒体上,发表了数百条新闻报道文稿,其文体形式以消息、通讯、评论为主,兼及专版、摄影、美术和经济、理论作品等。特别是1983年我在川报上发表的杂谈型评论《从"一有一无"引起的联想》一文,引来了不少报刊向我约稿。受这篇文章发表后的效应推动,我以后就经常结合新闻事实写"评论"和"杂文"了。

  1986年4月至1986年6月这三个月的时间虽短,却是我此生"记者生涯"的转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虽供职于成都市粮食局宣传处,职责是负责干部教育和新闻宣传,一个工作任务的执行,却给我以后从事职业"记者生涯"增添了两项关键技能:一是人物纪实的采访写作,二是涉及重大历史人物主要见证人的历史要人采访。当时,省市粮食局领导要我采访青白江区粮食仓库普通工人赵忠汉,这个寻常人有金子一样的品德、思想和卓越的业绩,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通过对这位部级劳动模范的立体化的深入调查挖掘,整理成一份生动感人、教育职工、催人向上的演讲稿作品。我完成此任务的过程中,意外发现赵忠汉同志竟是爱国历史名人冯玉祥将军的侍从室贴身秘书赵登云先生的公子。于是,我喜不自禁地让赵忠汉同志透露了他父亲的隐居之处,随即,突击采访,迅速撰稿,所写的相关新闻、专访、历史纪实文章,便于后若干个月里,先后在《成都晚报》、《信息报》、《秘书界》等报刊发表了。此阶段的"记者生涯"锻炼,为以后的终身职业"记者生涯"能从容不迫地履责,带来了胜算。

  1986年7月后,原燕京大学新闻系高才生、国内新闻界泰斗之一的离休老干部、我的恩师范敬一先生找到我,硬"表扬"我适合从业新闻,并有条件做一个好的"评论型"编辑记者,把我推荐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做理论评论编辑。从那时起及至现在,便是我第四阶段"记者生涯"。第四阶段里,我发表了以新闻评论、理论、研究和重点专题报道、纪实专稿为主的各类作品成果逾千万言。此阶段,我不仅顺便在四川大学完成了管理工程研究生学历,还从自幼的写作"快手",锻炼成了写作"成品"总是过得去的一把可靠的"好手",效果上达到了按需的"立等可取"。有时,一天就可以提交三条以上的新闻评论(600字至1000字)等;或者,能撰写好一万字左右的学术研究论文等。我还主办过《新闻文学》、《创卫快讯》等报刊,创办过"四川信用"(www.scxy.org)网站和指导协助创办"四川发展"(scfz.org.cn)网站等。我主编的《第一道霞光》、《嫩刺与花蕾--青年杂文选萃》等著作,自著的《企业竞争崛起66法》、《第三代人的观察》等著作,主撰、主研、统稿、定稿的《构建房地产业信用体系理论和对策研究》、《四川科技创新机制与环境建设战略研究》、《循环经济实施的技术经济指标创新研究》、《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四川产业创新的技术经济咨询支持研究》等和自研究撰稿的《造就亟需创新型领军人才对策研究》、《关于整合科技资源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问题》、《关于科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工作的思考》等重点项目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新闻业务研究论文《反"心理战"和信息分拆法》、《构建和谐社会前提下舆论监的分寸把握》、《新闻从业继续教育要把握23个关键点》等,先后通过评审、受到好评、获得奖励、出版发行。近期,约一百多万字的个人理论作品《魏金华学术论文选》正在进行出版安排。

  的确,我前三个阶段的"记者生涯"只能叫做"类记者生涯",其与之第四阶段的"记者生涯"相比,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第四阶段的各个时期,自己向同事学习,向同仁学习,遵章守纪,勤奋工作,实实在在地做出了较好的业绩。当然,第四阶段自身成长最重要的收获,是实现了一个"类新闻工作者"、"准记者"到职业新闻工作者和成熟的理论评论编辑和评论员的转型。与此相应的支持这个事实的背景是:自己长期负责的专栏评论节目等,均是优秀或知名节目,我长期所做的评论员工作的效果和品质,均被受众、领导、同业所认同。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此生的"记者生涯",还真的在汲取人民大众思想和社会实践营养的同时,有幸接触了不少名人政要。在"记者生涯"第一阶段,得到了历史上有点国际知名度的心理学家张粹然教授、在省内数学界极具知名度的魏柏良教授、在数学分析教学领域很有声望的张日新教授、在国内心理学教育学系统有名的叶上雄教授等的教诲。在"记者生涯"的第二阶段,与当时是名作家、后来是名编剧的金沙多次谋过面,与全国知名心理学家唐自杰教授数次见面并建立学术通信联系,聆听过全国知名科学学专家冯之俊教授的报告并进行短时对话等。在"记者生涯"的第三阶段,到过经济学家林凌家中拜访,秘密采访了冯玉祥将军的贴身秘书赵登云先生,在成都与湖北杂文名家朱健国交流等。在"记者生涯"第四阶段,工作使命和需要经常采访省市主要领导和采访过部份党和国家领导人。此外,不仅采访过中共中央重要学者邢贲思、石仲泉,国家人才学家王通讯,微电子专家林为干院士和刘盛钢院士,数学家柯召等,还采访过医学家李仲愚、邹学熹,知名民间医师张洪源,易学家邵伟华,企业家乔天明、刘永好、裘丽蓉,科技咨询专家邹和福,信用建设专家赵凤梧、韩家平等,以及川内同仁所熟知的马识途、叶延滨、崔桦、吕齐、何易、周明安、邓代昆等文人和书画艺术名家。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这30年来广泛接触大众和"亲"近专家、名人、政要,自然而必然地沾了点各类优秀者的灵气、浩气、正气和昂扬的人文精神。所以,伴随着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我也由一位普通的大学学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新闻工作者,当然也为改革、开放、发展作出了力所能及的业绩和贡献。而我与此同期的新闻工作的一个附属成果--自己作为全书编委并主编四川卷的《走进改革开放新阶段》巨著,是由中宣部学习出版社出版发行、由胡锦涛同志作序的出版规格,尤使我进一步被高手、名家所熏陶、滋益和鼓励。我估计,此成果的推出,肯定又增添了几个新认识我的人。

  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虽然公职生涯有期限,但我自己认定的终身"记者生涯",将与生命同步地不断持续和延展。而在这过程中,定会因"亲"近越来越多的大众和包括更多各类名家所返身得到的帮助和教益,来不断成就我一个有意义的且完整的人生。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社科院研究员
明安香 教授

媒体如何提高国际影响力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胡正荣 教授

政府应学会利用互联网
《法晚》总编 王林
夹住文人尾巴
为老百姓办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