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领袖访谈 >> 总编访谈 >> 文章正文
何力袒露跳槽感受:物质带来的喜悦是短暂的
作者:未知     来源:网易商业报道     更新时间:2006-11-24 14:06:04

  相关文章:传媒领袖网独家专访——众老总评述阳光传媒天价收购何力

  何力在《经济观察报》曾经担任过总编辑和社长,现在新的身份是阳光媒体集团大中华区新媒体事务总裁。此次访谈主要集中在新媒体和他对于新旧媒体的研究上。

  访谈要点:

  ·我对新媒体的理解

  ·我对经济报道的理解

  ·周报只是过渡形态,日报或者杂志才是未来,报纸的消亡只能尽力延缓。

  ·我为什么离开《经济观察报》?

  对新媒体的理解

  何力:我正式到阳光媒体上班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应该说总得来讲,不管是新媒体还是老媒体,内容业务是一个核心业务,这是第一层面的元素。

  但是可能需要纠正的一点是,我们过去做纸媒或者做传统媒体的人,包括我个人在内,曾经有一度,可能以为新媒体是一个伪概念。过去我们觉得,那不就是传播技术的变革吗?过去内容是印在纸上,后来内容放到天上去了,内容放到网上去了,内容放到手机上去了,与其说是新媒体,不如说是新的传播介质,核心是传播的东西本身是什么,有没有灵魂,质量好不好,量大不大,能不能满足相对受众的需求。但随着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包括我到阳光媒体来以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实际上这样的看法应该说是片面的。

  首先,如果我们认为纸媒体或者传统媒体内容简单到平移到新的平台和介质上去,那是没有出路的,或者说,那是对新媒体的误解。

  因为它看上去好象是平台的变化,或者是一个传播手段、传播技术的变革,但是就传播业来讲,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种变革一定会反过来影响内容的生产,包括内容如何产生、内容生产的组织、内容产品的标准,都会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媒体一定不是旧媒体内容简单的平移上去,仅仅是有一个壳,或者直接有一个新的传播介质和手段,不是。它确实是随着传播介质和手段,也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对整个内容的生产。甚至新媒体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文化、智力结构,都应该和传统的纸媒公司不一样。

  也许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或者华盛顿邮报都像我那样(正装),但是Google的员工就应该像你这样(休闲装),包括产品标准,甚至语言,语言格局和语言表达方式都不一样,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挺大的一个体会和感受。

  千万不要把新媒体简单理解成一个介质的革命,特别是传统媒体的人也不要觉得自己很懂内容,带着自己这种很懂内容的心态,把内容放到手机上就是手机报;我们是做电视的,做了很多电视,把电视内容放到手机上就是手机电视。我看到最近一些声称手机报或者手机电视这类的产品,我看了以后,觉得其实还是有问题,问题就是简单平移是不行的。

  就拿手机来讲,这样一个平台或者新的介质,它的特性究竟是什么?它的人们是在什么状态下把手机作为媒体、信息终端或者娱乐工具?它是什么样的特性?这些东西可能都会影响在上面跑的内容。

  我们简单把张艺谋或者谁谁的大片,两个小时的电影放到手机上,可能是有问题,也许短片更适合放在手机上?包括游戏,是不是小游戏更适合放在手机上?内容也是一样,什么样的新闻?

  包括音频产品。因为手机的MP3格式其实已经很成熟了。它的视频应该以什么为主,文字和音频产品应该有哪些变化。

  比如我们今天听广播,大家知道播音规律,要求一分钟多少字,语速是多少,那么在手机上将来听所谓的手机转播,是不是不应该定这样的标准?应该更新一个标准?文字也是这样,我们汉语中有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我们过去在杂志上写文章的时候,要文章的华美就会弄很多复合句,很多的形容词,在手机上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一个标准?这上面有很大的空间去想。

  因为《新周刊》的封新城是我的朋友,他们北京这边的胡纠纠最近约我写一篇文章,谈一谈新媒体,12月1日新周刊就把稿子登出来,我当然也是半开玩笑地说,“其实就我个人对新媒体的理解,方方面面大家肯定有很多说法,但是如果简单说,其实我文章里讲的所谓新媒体,其实就是用户要造反了。”

  因为事物发展是分阶段的,新和旧确实是不仅仅有技术上、内容上的区别,其实更重要的还有整个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的大环境背景,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的。

  显然,我个人看,现在确实进入到一个阶段,相对于过去,比如内容传播几乎是由一些所谓职业人士主导和控制。

  那会儿的受众参与就是读者来信,最多就是这么一种形式,显然受众的参与度是很低的,内容主要是这些人提供的。传播的时间、地点、方式也是由这些技术条件和这些人决定的。包括新闻本身,或者消息、内容本身,每天发生那么多事情。

  举个例子,比如说传统媒体到年底经常喜欢梳理总结上一年的新闻,我们这些所谓的职业人士就去想,去年最重要的事儿,我们认为应该重要的公众是不是也这样认为?或者说公众,更广大范围内的用户,他们的日常生活,平时的思考,在饭桌上、家庭里是不是他们关心的热点和新闻?不知道。

  技术上也是这样的形式。其实我在那个文章里提到了一点,所谓的“用户造反”简单地说就是在今天,内容的生活用户想参与了,这就是我们原来说的所谓新媒体,特别是web2.0时代的内容,用户要自生产,自媒体。

  我个人认为,实际上这是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平衡而已,而不会让原来的传统新闻从业者都失业了,变成内容全是用户自己做的,像Youtube那样的那么多的视频。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新的平衡,但不管怎么说和过去相比,在内容生产上,用户的参与程度一定比过去多了,而且加深了,这是毫无疑问应该是一个共识。

  第二,信息的选择性一定比过去更有针对性,因为社会,拿人民大学喻国明先生的话说就是社会在多元化、碎片化,过去是一个整体,大家都是一个声音,现在是有不同的声音。

  事实上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贫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教育程度,所以不可能有一种,信息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

  房地产界有一位先生叫任志强,任志强先生成为大家批评的对象,但其实我相信,所有理性的人包括我个人在内,如果私下跟任志强沟通就会觉得任总讲的很多话很有道理,但可能政治上不正确。这个“政治”上的含义不是学术上的政治政策,是说你要分场合嘛,你要分时间地点和条件嘛。

  鲁迅当年有篇小说讲,人家家里喜得贵子,我们去庆祝人家满月,你到那儿说,这孩子是不错,但早晚有一天会死的。他说的是真话,是早晚有一天会死,但你怎么能在人家庆祝满月的时候说早晚有一天会死呢?

  所以任总的很多话也是有道理,或者说在一个层面上来讲是很有道理,但需要时间、地点和场合。那么我们今天新闻传播除了用户参与以外,用户也要求针对他们的需求给他提供有针对性的新闻。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新闻
何力:意外加入新媒体 要帮用户“造反”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热点专题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