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领袖访谈 > 总编访谈 > 文章正文
何力袒露跳槽感受:物质带来的喜悦是短暂的
作者:未知     来源:网易商业报道     更新时间:2006-11-24 14:06:04

  第三,用户的造反体现在话语权利上。因为传播业讲舆和论,我们把舆理解成信息,论理解成声音、观点、立场、评论,基本上过去媒体传播是自上而下的过程,话语权也比较集中,而今天用户受众本身要参与,要发表意见。

  我们看包括网易在内的很多网站,一个重大新闻的后面总会有一个调查,你赞成还是反对,就是公众要把话语权表达出来。

  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发现,他们不仅在新闻选择上会注意到来自于网络的,而且在言论和观点立场的选择上,他也注意观察那些blog,要注意那些社区网站,他们的声音和倾向是什么。所以,话语权显然要分享,由过去的只是媒体控制变成用户来参与分享。另外传播的边界也是要逐渐打破,用户也要参与到传播活动本身去。过去是单向的,现在可能需要双向。

  另外用户要求接受信息的平台要更平滑,要“无缝”,要随时随地和他的界面非常友好,这个用户对传播业和信息接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最后我还想加一句,用户的造反可能还体现在,一切的一切(刚才所说的除外),还有一条就是免费,最好不要花钱。所以其实我们把这些内容特征仔细想想,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媒体内容生产应该具有的一些特点。可能接下来需要解释的是“凭什么?”

  我们可以问两个问题,比如说凭什么用户今天获得了这样的权利,或者说获得了这样的一种选择?你要造反,你造反的根基是什么?是受压迫太重了?还是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如果简单讲,其实就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这些技术进步给了用户这样的武器,或者给了用户这样的手段。

  所以从大的经济学上讲,确实,任何一项技术的进步都是改善了消费者的福利。信息技术导致了整个传播业的变化和进步,它给了用户这样的武器,这个武器的实质简单说就是信息传播过程之中的效率和过去比确实是高很多。

  报纸也好、杂志也好,你写下来、印出来,你还要把这个东西送到用户手里去,在家不在家,什么时候送?送就要产生人力、物力等等,从经济学的划算程度上讲,它的效率就不如把东西放到网上,全世界的人,只要他能够连上互联网,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看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媒体的效率比传统媒体显然是高的。

  第二点,新媒体的成本和传统媒体比较起来,特别是边际成本,就是所谓的随着用户规模扩大而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成本,这和传统媒体相比是大幅度地下降。

  网易买了这么多服务器以后用户在增长过程之后摊到每个用户上的成本和费用,和传统媒体,比如报纸,真的是每增加一个用户就得发行一份报纸,一份报纸纸张加印刷费,加物流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所以这两个因素都导致了传统媒体效率和新媒体比较起来确实是在下降。新媒体的用户有了这样一个技术平台。或者说新的信息技术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它叫“吸铁石”,去寻找有相同偏好的能力,也是传统媒体没法儿比的。

  比如说我们有一个爱好,喜欢养某种宠物,或者喜欢轮滑,我没有办法办一个轮滑报,北京有一千多万人口,可能喜欢轮滑的有十万人,我不太好找他们,我用传统媒体的办法登广告,在户外登广告,但怎么去找呢?但是新兴媒体或者互联网媒体有这样的优势,我办一个轮滑网站,用户少的时候我的成本和费用,或者叫边际成本是很低的。

  我相信网易也是这样,它的成本,比如我买服务器也好或者招人也好,是随着用户多就大,用户少的时候就小。所以新信息是固定成本不高,主要是可变成本,可变成本是随着用户来增减的。

  主持人:不过门槛非常高。

  何力:对,门槛非常高。门槛高我觉得和技术有关。比如办一个轮滑的网站,换句话说就是把这个城市喜欢轮滑的人“吸”出来和找出来的成本比传统媒体的方式还要低,因为他可以等,有人喜欢轮滑慢慢慢慢就可以聚集在一起,这就是新的媒体技术带来的。

  但归根到底,确实是效率更高。效率更高那就意味着更快、更便宜,特别是摊到每个用户平均的钱是这样的。

  那么对于传统媒体来讲,当有一个效率更高的媒体出现的时候,就是我们说的,比如说我原来是用马车来运输,后来有了蒸汽机车以后它比我效率高了,运输这件事肯定都还有人要做的,对于马车运输来讲,它就有几种可能选择,第一种就是不干了,因为它竞争不过蒸汽机车,所以就歇了;

  第二种,降价。马车运输虽然比火车慢,但是我非常便宜,如果你能做到你就能生存下去。比如最近在英国,包括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开始流行免费报纸,都市里的地铁报这种免费报纸,你的要求是,如果你要生存的话,你的信息采集成本和费用就要严格控制,报纸印刷所有的成本都要控制,使你的成本下降,免费了,这样就可能有一些生存的空间或者重新建立竞争关系。

  还有一条路,马车,现在我们看到依然有很多马车很好,在什么地方?在旅游景点,在观光的地方,弄得非常非常漂亮,功能改变了。它就是说,我不仅仅赋予运输功能,还赋予它观光功能和其他功能,OK,这对于报纸和纸媒也有这样的,还是保持原来的价格,但是我赋予它的功能,内容的提升上了一个台阶,那它的性价比就更加合理或者比过去合理了,那么用户也还会去选择。

  所以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当一个效率更高的竞争体出现的时候,对于效率相对低的就是这样的选择,要么退出,要么我也提高效率,一是把成本压住,二是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服务或者附加值,除此之外我觉得可能没有更好的选择。

  主持人:您在传统媒体做了17年,这也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请讲一下您过去的经验,比如您在《中华工商时报》这段时间对您的促进是什么?

  何力:应该说中国的商业新闻或者财经新闻最早的历史和《中华工商时报》确实是分不开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应该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和财经新闻吧。

  因为既然经济是计划,所以我现在很深的印象就是在工商时报的时候,当时我们的总编辑丁望先生带领大家真正进入到一些所谓的商业和经济新闻,当然这和时代的变迁有关,因为他是1989年年初开始试刊的报纸。

  我印象很深,当时那会儿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冬天的时候老百姓吃的大白菜正处在由政府来控制价格、控制流通到逐渐市场化的进程之中,当然今年已经完全市场化了,白菜爱卖多少钱,卖得掉卖不掉跟我没关系,这是市场调节的过程,但是当时还处在过渡之中。

  现在财经杂志的联合主编杨大明当时就是负责市场部做大白菜的系列报道,在这个变革之中看到市场化的因素逐渐增加。我记得我在90年年初也做过一些报道,那个时候汇率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动,人民币和美元从1元美金换2.7元到3元多,那时候也有这种变革,这种变动对进口商品就有影响,我们作为工商时报的记者,那会儿终于不像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经济报道,都是采访政府,采访国家计委,我们真的把采访的触角放到了商场和市场。

  我印象很深,那时候人民币汇率一变动,大概从2.7元到3元多的时候,我就记得一拨人要去国家外汇管理局这样的机构,但是有更多的人去了西单商场,那时候中国老百姓城市里开始要买录像机,那会儿录像机都是进口的,中国人不能生产,价格和汇率变革是有关联的,大家就去问录像机这批货多少钱,将来价格会不会有变化?

  我就觉得那可能真的是80年代末开始关注所谓的市场形成机制或者市场决定价格,通过市场来报到新闻。这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另外在丁望领导下在工商时报工作的那几年里,就觉得这样一个职业,确实有一些特殊性,首先你是不是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另外它确实需要一些,怎么说呢,有很多,新闻是一个一个的事情,你是不是发自内心地给予关注,你有没有更大的愿望或者说希望这个社会通过你的新闻报道能够不断地改革、变化,向好发展的过程,或者说有这样的期许,在你的内心里。这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主持人:您经历了第一次新闻的改革。

  何力:是,在中国最早的有商业新闻,或者是市场经济新闻,因为在过去没有,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由政府预先定好指标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热点专题
热点新闻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