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意义与消费 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作者:尹鸿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5 17:17:29  文章录入:史煜霞  责任编辑:史煜霞

  1958年5月1日,是中国一年一度的国际劳动节,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始首播,1个多月以后,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可以说,电视剧几乎与中国电视一同诞生。当然,那时的电视剧如同当时处在非普及状态的电视一样,在中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大众消费,当时的电视剧主要是在尝试用戏剧化的叙述阐释国家政策和理念,是利用电子媒介进行宣传的试验性手段。70年代末期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电视机的迅速普及,电视剧也逐渐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最重要的资源。2000年,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超过了1万部集,与20年前年产量9集的数量相比增加了1千倍以上,其总节目时间也是目前中国电影年产量的100倍左右。电视剧不仅产量众多,而且观众数量也极其庞大,中国大陆共有有线、无线和卫星电视频道3千多个,平均每个频道播出电视剧至少2集,每天在中国大陆播出的电视剧应该超过6000部集,观众数量达数亿人。在最近10年,电视剧可以说是中国大众最喜爱的一种虚构性叙事形态,它一方面成为当代人生活、情感和社会演化的“见证”,同时它的发展过程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组成部分。特别最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处在有中国特色市场化与集权化双轨运行的背景下,一方面受到国家政权的控制、干预和引导,同时又受到市场经济、消费文化的强力冲击,成为了当代中国媒介在各种权力角逐中演变历程的缩影,它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化和冲突,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风尚、价值观念、文化潮流产生着复杂和深刻的影响。

  本章将概要回顾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分析中国电视剧在复杂的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出现的不同类型,阐释中国电视剧在国家和市场的双重制约下特殊的生产和流通方式,探讨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处境以及在中国媒介变革、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地位。

  从宣传工具到文化产业:历史回顾

  20世纪中国,各种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团利益的剧烈冲突和社会角色的迅速变化,都注定了政治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主题。政治对中国社会的几乎每一个层面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这世纪的前70年,任何文化几乎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文化。

  中国电视剧诞生于1958年,当时是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以后的第9年。这以后,中国经历了多次巨大的政治权力和利益的更替,继与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对抗和隔绝之后,60年代又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分裂,随后则经历了重新调整权力结构的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处在实验阶段的电视剧始终是整个国家政治文化的一部分。由于电视媒介的发展在中国还刚刚起步,所以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并没有能够成为大众文化,对当时社会现实没有产生广泛影响。1976年以后,毛泽东时代结束,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为途径、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展、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和消费社会的逐渐形成,中国电视剧在中国电视成为大众媒介的同时,也在国家和市场的双重制约下,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众意识形态相互冲突、相互妥协、相互融合,反映了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实。中国电视剧也因此经历了从宣传工具到大众文化的转变,不仅体现了电视剧本身的历史,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正是“历史”,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电视剧的生产、流通和意义。

  从1958年到2000年,在42年的时间中,中国电视剧发展大约可以被看作三个主要阶段:

  试验阶段:

  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开始,到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8年,中国大陆共播出电视剧约180多部。由于受制作条件和技术条件等限制,当时的电视剧都是在现场搭置的实景中拍摄并同步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舞台剧转播,这些直播节目由于没有录制资料,现在已经看不到其原来的面貌。与美国的“电视电影”、“电视戏剧”,苏联的“电视故事片”,日本的“电视小说”等概念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人们将这种叙述虚构故事的电视节目称为“电视剧”,这个概念也表明中国电视剧与戏剧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是对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宣传性演绎。如《一口菜饼子》通过剧中人物的倒叙,回忆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所谓“旧中国”人们缺衣少食的生活故事。这个故事是剧中的姐姐用来教育弟弟珍惜粮食的政治教材。显而易见,这部电视剧当时是为了配合中共中央提出的“忆苦思甜”、“节约粮食”的宣传精神而制作的。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多数都像《一口菜饼子》一样,具有明确的政治教育主题,故事基本都是对国家政策的直接阐释。当时,中国仅有一座电视台,电视覆盖面小,全国电视机拥有量一开始仅仅数百台,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数万台,除极少数政府领导和高级知识分子,一般中国观众看不到电视节目,所以这些电视剧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1968年,中国开始“文化大革命”,如同当时整个中国社会一样,起步刚刚10年的中国电视发展也陷入低谷,电视剧生产基本停顿。电视剧在这10年数量更少,而且都是直接的政治宣传品。值得记录的是,1967年北京电视台拍摄了电视剧《考场上的斗争》,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不采用直播而采用黑白录像设备录制的电视剧。1975年,在彩色电视试播后两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神圣的职责》成为了最早一批彩色电视剧。这些电子技术的缓慢进步为后来中国电视剧的迅速发展做了技术准备。

  应该说,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中国电视没有成为大众媒介,中国电视剧也没有成为大众文化。即便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电视剧也不能与当时中国的印刷媒体和广播、电影等媒体的重要性相比。

  2、转型阶段:

  197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共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加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在这以后10年,中国濒临绝境的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中国的电视事业逐渐形成。1976年底,北京的节目已经可以传到除西藏、新疆、内蒙古和台湾以外当时中国所有26个省、自治区的首府和直辖市,其中的8个电视台可以向北京回传信号;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CCTV),全国各省开始建立省级电视台;1983年3-4月,中国“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中国电视台的数量此后迅速增加。到1985年,全国已经有172个市、县电视台,电视发射和转播台也增加到了1万2千多个。与此同时,电视机也迅速普及,1979年全国电视机拥有量达到485万台,1982年达到2761万台,以后每年都以几百万、几千万的数字增加,1987年,中国电视机拥有量达1.2亿台,拥有电视机家庭占全国总户数47.8%。1978年,中国电视观众仅有8000万人,到1987年7月,电视观众已经达到6亿,占全国总人口56%。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电视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电视覆盖的扩大和家庭电视机的普及,观众对电视文化的需要为电视剧的繁荣准备了社会条件。

  在这一时期,电视媒介经济运作方式的变化,也对电视剧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一则1.5分钟《参桂补酒》的广告,这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的第一条广告,这意味着市场经济力量开始进入一直被看作“党和政府喉舌”的电视运作之中,电视节目制作在政府资金以外获得了新的资金渠道,电视也开始受到政府以外的市场力量的制约和影响。1979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广告,广告作为一种力量,在推动中国电视剧的大众化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