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先采后评 专家议《嘉兴日报》新举
作者:晋雅芬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更新时间:2008-7-15 8:57:32

  近年来,新闻评论工作一直在进行改革创新,涌现出一些好的典型,《嘉兴日报》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个。近日,由中国记协国内部、浙江省记协、嘉兴日报社联合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协办的“嘉兴日报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与党报新闻评论工作创新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嘉宾对《嘉兴日报》启动“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推动党报新闻评论改革创新,提高党报舆论引导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一时间评论

  党报新闻评论要敢于并善于在第一时间对热点难点问题作出判断和评价,还要克服内容老化,空话、套话、文件语言过多的毛病。然而,要做到这两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直到现在,时效性弱、可读性差仍然是一些党报新闻评论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实施‘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主要就是想解决党报新闻评论的这两个突出问题。”研讨会上,嘉兴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张扣林介绍说,2007年3月,《嘉兴日报》推出“嘉兴时评”专栏和评论专版,并打破新闻实地采访和新闻评论写作互相隔离的传统弊端,启动“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强调评论记者要先采访后评论,做到“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使新闻评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具有较强的本地性、时效性和可读性。

  对于《嘉兴日报》这项探索,与会嘉宾在发言中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比如,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顾勇华认为,“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打出“第一时间”的牌子,可以说,初步解决或正在解决没有时效性、可读性不强这两个长期以来困扰评论工作的突出问题。

  浙江省记协主席马雨农认为,《嘉兴日报》的“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这个提法非常好。他表示,新闻评论应该大大加强时效性和思想性。现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已经放开了,要求媒体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做出报道,新闻评论也应该迅速跟上,力求先声夺人,主导舆论。“受众不仅需要了解发生了什么,更关心为什么发生了,发生以后带来什么样的连锁反应,应该怎么样认识社会现象,怎样改进政府的决策等等,这都需要摆事实讲道理,由事实来引申道理,表达诉求,通达社情民意,疏通社会舆论,引导社会热点。”

  评论走出书斋

  张扣林介绍说,《嘉兴日报》实施“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追求的目标之一,是“让评论走出书斋”,积极践行“三贴近”要求,重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优良传统,使新闻评论与鲜活的社会实践一齐跳动。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表示,新闻评论工作应坚持“三贴近”。“三贴近”原则就是舆论导向,就是新闻生命所在。而“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的第一条正是“评论必须采访”,要求评论必须以采访为基础,评论记者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切实掌握基层实际后提炼观点,并且希望报纸的评论因为有采访、有调查、有现场,而更具有地方性、针对性和冲击力,这些观点和做法是“三贴近”的很好落实。

  顾勇华认为,如今媒体越来越趋于编采分开,编辑考虑版面,评论员考虑评论,不会有采访的机会,但《嘉兴日报》的做法是把正在分开的东西又放在了一起。马雨农也认为,“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正是把采访报道与评论结合在一起。评论要从新闻报道的源头抓起,评论应该采访,从实际生活中找选题,抓素材,发现问题,来撰写有针对性的言论。

  新华社高级编辑徐兆荣表示,“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确立,对于改变那种依靠“据报载”、“据悉”写作新闻评论,同时对于改革评论撰稿闭门造车、以及以为可以闭门造车的错误认识,树立“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的新闻评论观,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中国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她认为,当前媒体评论的操作过程中,越来越面临着一种新闻伦理的困惑,大量评论都是依据已经刊发的新闻写出的,因此,刊发新闻的质量就会直接影响评论的质量。比如新闻事实本身不准确、不真实,势必影响新闻评论的质量,使评论遭受质疑。面对这种新闻伦理的风险,《嘉兴日报》将自己采集到的信息作为自己评论的依据,不失为一种使评论得到某种保障的做法。当然,受评论人员、调查能力所限,这种保障是有限的,所谓客观、真实、准确也是相对的,但“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让我们多了一个视角。

  建立长效机制

  顾勇华在发言中表示,机制不是偶尔为之,而是一种可操作性的做法,可以提高办报质量,才能形成一种机制。对此,张扣林也坦言,做好任何一项新的事业,除了思路清晰之外,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非常重要。据了解,为使这项改革能够朝着预定的设想顺利推进,实施一年来,《嘉兴日报》努力从人员配备、考核办法、版面和栏目设置入手,以保证党报新闻评论改革的持续推进。

  张扣林介绍说,评论部门不像其他采访部门,有固定的条和线,特别需要解决话题线索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报社要求评论记者努力建立自己的网络,并要求评论部与其他部门展开联动。“首先是与热线联动。每天上午的采前会上,对热线进行逐一分析,从中找出新闻价值比较大的线索,然后安排评论记者深入实际采访。其次是与其他采访部门联动。为调动其他部门的联动积极性,报社规定采访部门与评论部联动的稿件,可以在考核上适当加分。这样一来,其他部门的记者非常乐意把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透露给评论部,联合采访,一方负责新闻稿件,一方负责评论稿件,互不冲突又互相联系。此外,在薪酬方面,考虑到‘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探索性,评论记者月均奖金相对于其他新闻部门上浮20%。当然,评论记者是一种岗位名称,并不是指评论部具体的某个人,其他部门的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写出的评论稿件,一样可以署名‘本报评论记者×××’,报酬与评论部成员写作的稿件相同。”

  对于《嘉兴日报》探索的这种可持续的新的评论写作方式和部门工作方式,朱伟峰指出,“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很有意义,特别是用一系列配套措施确保评论记者深入实际调查采访,并以提倡和激发“人人都来写评论”,通过写评论提升全体记者素质和媒体“思想竞争力”等探索和实践都是很好的创新之举,极有远见和探索意义。

  对此观点,很多与会嘉宾也表示认同。比如,马雨农表示,“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不是只顾眼前求一时效果,而是有长远的考虑,从建立工作机制着手,着眼于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徐兆荣表示,“评论记者工作机制”鼓励报社编辑部各部门的编辑记者都来尝试写评论、出好稿,以提高整个报社采编人员素质,进而提高报纸质量和水平,提升媒体的“思想竞争力”,参与媒介的激烈竞争,应该说是极有远见的。(晋雅芬)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胡正荣 教授

政府应学会利用互联网
《法晚》总编 王林
夹住文人尾巴
为老百姓办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