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为何要将青少年上网视为洪水猛兽?
作者:叶永康、…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新时间:2007-8-20 9:57:09

  原文编者按

  我国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近年来一直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然而,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结论竟大相径庭。应该承认,在人数巨大的青少年网迷中,存在心理疾病的只是个别人。那么,青少年喜欢上网是“网络上瘾”还是“高度热衷网络”?面对社会普遍的恐慌与焦虑,我们该不该换一种积极的视角去观察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有没有可能找出不同的诠释?

  为此,本刊特发表两篇视角不同的文章,意在对青少年上网问题作出更积极、更客观的探讨,更试图将孩子们“沉迷的危机”转化为向上的动力。

  沉迷的危机能否转化为向上动力

  浙江教育学院 陈伟伟

  从1995年Goldberg提出“网络成瘾”(IAD)一词以来,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诊断标准以及解决对策就层出不穷。大多数研究者往往从负面与病理角度加以讨论,而笔者想探讨的是,对“青少年热衷上网”也应有其一定意义上的正面价值的解读。

  “青少年网络成瘾”如何变成问题

  看似客观中立的语言其实往往有着明确的倾向。一个隐含着“因为高度使用而影响生活”意思的现象,用“废寝忘食、孜孜不倦”来称呼,就比用“沉迷、上瘾”来得正向许多,因此,有时重要的不一定是现象本身,而是我们选择什么视角来定义现象,由此决定了现象在社会中的意义。

  “社会赞许与不赞许”是我们看待青少年行为最常选择的视角。对于不赞许的行为,就容易进行负面描述。因此不听话就成了叛逆(而不叫有自主性),不爱学习就成了不用功及偷懒(而不叫非学业性向较高),自然,喜欢上网也就成了网络上瘾(而不叫高度热衷网络)。

  人们对青少年的评价总是围绕着“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判断,每一个负面典型都对应着一个“理想与正常形象”,使得无法落入其中的青少年被贴上“坏”的标签。同时,在主导青少年的发言权上,则往往是由“成人与专家”担任合法发言者,由他们“剥夺”了青少年定义自己的权利。这一方面使得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形象描述因为成人独占发言权而有了一致性的价值观(自然也因为缺乏对立观点而丧失了集体反省的机会);另一方面却使青少年的声音从此隐匿于光亮之下。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脉络分析

  网络成瘾基本上是一种基于社会现象的症状,与其所生成的社会有着密切关系。那么,在“青少年”及“网络成瘾”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社会脉络呢?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美侨团欲建网站抵制曾抹黑中餐馆的CW11电视台
仿效半岛电视台 台当局砸钱明年打造国际频道
英国独立电视台纪录片被曝造假误导观众
英国摄影师指英国电视台盗用戴安娜临死前照片
中国和缅甸国家电视台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
西安一村办电视台被叫停 电视节目村民如数家珍
揭电视台职场性骚扰《我的实习生活》影射CCTV
参赛选手猝死 电视台不能免责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