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为何要将青少年上网视为洪水猛兽?
作者:叶永康、…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新时间:2007-8-20 9:57:09

 

  ★“青少年上网=问题”的悖论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与网络化已经成为我国从政府到民间的共同努力目标;使用网络也已成为全民共同参与的日常行为。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将青少年上网视为洪水猛兽?难道是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自控力而导致上网过度?

  美国(1997年)与加拿大(2001年)的调查发现,青少年上网时间与人数都远远少于成人。我国CNNIC调查(2007年)也证实,网络使用人口最高的是占66.3%的20~35岁成年人,18岁以下青少年仅占17.2%。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更多地关注成人的网络问题,却一定要指责青少年上网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社会集体意识?

  ★“青少年上网=问题”刻板印象的形成模式分析

  正如Hebdige(1988年)所说,只有当青少年被视为一个“问题”时,青少年才会存在。大众媒体、专家学者与研究报告共同塑造了人们对“青少年就是问题”的刻板印象。这些负面刻板印象,既阻碍了人们合理看待青少年的机会,甚至也影响了青少年的自我概念。

  “青少年=问题”的处境正是如此。首先,青少年因为年龄与相似生活方式(考试、学校)而被简化为单一族群;紧接着媒体常以醒目新奇的名称(新新人类)与口号(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凸显青少年的某些特质并吸引社会注意;同时有关部门配合媒体将飙车、嗑药、婚前性行为等足以引起大众道德崩解焦虑的行动与“青少年”连结,变成“青少年飙车、青少年嗑药、青少年尝禁果”;然后专家学者提出各种问题与对策,配合媒体宣传正常与不正常青少年的对比,建立出“正常=社会价值=好”和“不正常=违反社会价值=坏”的概念连结,再由此推衍出“因为青少年=创新=容易违反社会价值=问题,故青少年=问题”的集体印象;而当大众站在“帮助青少年”的立场时,也正式确认“既有社会价值是对而青少年是错”的二元关系,并因此解除了大众对道德崩解的焦虑。最后,由于青少年缺乏自我叙说的空间,使“青少年”的解释权完全被专家学者以及媒体报道所单向垄断。

  至此,“青少年=问题”成功地安抚了大众的道德崩解焦虑,保住了专家、媒体的发言权,而青少年的自我叙说与发声机会也就此被“扼杀”了。

  同样的,上网的人被简化为网络一族,网络的新奇引发媒体报道与大众焦虑,网络色情、犯罪、黑客等偏差行为被大量报道,学者专家提出网络成瘾是逃避人际孤立的专业负面论述等,都帮助大众更加系统化地建立“上网=有问题”的集体印象。当“青少年=问题”再加上“上网=有问题”,则“青少年上网”还能不引起大众的恐慌与焦虑?只是,真的必须如此吗?有没有可能找出不同的诠释?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同诠释

  ★上网,是青少年的自救之道吗?

  逃避社会常常被人们认为是青少年上网的重要心态,但是在批评青少年为了逃避而上网时,却似乎忘了讨论,为什么青少年容易选择逃避而不选择正面解决?

  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的匿名性、丰富性与新奇性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不谋而合。青少年通过网络既有人际互动又能自得其乐;游戏虽然暴力,但不会有人真正受伤;聊天可以自由且低代价地角色扮演,暂时摆脱社会大众的负面印象;网络还可以提供书本不教、考试没用却足以扩展视野心胸的各种讯息。

  但是,用功、认真与努力而不是追求快乐,才是社会对“正常”青少年的定义,因而追求快乐的青少年就必须背上不正常、有问题的压力了。“网络成瘾”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最好的标签。

  ★社会偏见是青少年上网被异化的关键

  上网是青少年最安全也最能掌控的环境,却是父母成人最不能掌控孩子的地方。网络的新奇性,往往超出普通成人所能所愿理解的程度;事先对青少年在网络上接触的信息及他人进行筛选也不现实;而上网的费用不高也使成人难以通过控制零用钱限制孩子,因此“青少年上网”将使成年人面临有史以来掌控孩子的最无力也最失控的心理焦虑。

  就算大部分青少年上网吧是从事正当活动,与色情及赌博有关的比例很低,但若配合成年人对掌握青少年失控的焦虑,仍然足以挑起成人以“担忧青少年”为名的失控焦虑。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面对来自网络性行为邀约时,高达69%的成人不知道该向谁说;而青少年则为76%,并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成人不仅担心对青少年失控,自己本身无能处理,似乎才是担心失控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上网与“成人-青少年权威关系”的解构

  青少年与网络不仅让成人失控,也成为解构成人与孩子权威关系的重要因素。首先,当青少年有了网络,年龄、学历不再是成人领导地位的保证;其次,当青少年有了网络,成人也将失去作为信息唯一提供者的优势;第三,当青少年有了网络,青少年将形成成人难以掌控的群体亚文化,也间接加深了青少年亚文化与成人世界的隔阂;第四,网络中以文字为主的互动形态,却使得人们必须以自身的谈吐、思想及表达能力示人,反而得以逃脱现实世界常用的以貌取人或以身份、地位、成绩取人的虚假面貌。

  应该看到,现实世界的人情世故及依身份地位成绩看人的人际模式,正是青少年特别难以适应成人生活的重要之处,如果成人继续默许现实世界的虚伪互动,甚至以熟习人情世故作为赞赏青少年“懂事、会做人”的理由,将更加驱使青少年为避开此一虚伪处境而进入网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美侨团欲建网站抵制曾抹黑中餐馆的CW11电视台
仿效半岛电视台 台当局砸钱明年打造国际频道
英国独立电视台纪录片被曝造假误导观众
英国摄影师指英国电视台盗用戴安娜临死前照片
中国和缅甸国家电视台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
西安一村办电视台被叫停 电视节目村民如数家珍
揭电视台职场性骚扰《我的实习生活》影射CCTV
参赛选手猝死 电视台不能免责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