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文章正文

《财经》总编辑王波明:人去楼空 只好亲自提笔
作者:佚名     来源:凤凰网传媒     更新时间:2009-11-24 9:16:49

  昨日,《财经》杂志新团队的第一期杂志——第251期《财经》上市发行,据悉,最新一期《财经》封面报道为《奥巴马棋局》,特别报道题为《北大医院实习生行医事件》。执行总编何刚用一句“即使是一道最微弱的光,我们也要将它洒向需要温暖的生活……”表达对《财经》的期待。

《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

  财经网昨晚公布了《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撰写的新一期杂志社论《理念支撑下的坚持——致读者》,王波明说:“当了近12年的总编辑,从来没写过社评,现在人去楼空,只好提起沉重的笔。”

  理念支撑下的坚持——致读者(节选)

  当了近12年的总编辑,从来没写过社评,现在人去楼空,只好提起沉重的笔。回想起20多年前在美国留学时,也曾当过编辑和记者,也曾因“无冕之王”的称号激动,也曾为社会正义和新闻真实而追求;也曾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而振奋。至今,这些经历我难以忘怀,这些信念我从未改变。

  泛利大厦19层,300个工位,可以算得国内最具现代气息的新闻编辑部,此时已经是空荡荡。在过去不到一周时间里紧急入职的编辑记者只能充满一个小角落,不到20人的队伍要完成过去近200人的工作,他们正努力把这一期杂志完整地交给您——我们最尊敬的读者手中。此时此刻,置身这些辛勤工作的同事中间,我十分清楚,这一期的杂志不足以令你们满意。

  一夜之间离开的是经过近12年成长起来的编辑团队,这个团队成就了自己在同业中的领先地位,也成就了《财经》杂志的优秀品牌。这个团队中的代表人物胡舒立女士,也因她鲜明的个性和执著的理想赢得了读者和公众的掌声。和这样一位多年的合作者分手,我深感遗憾。

  近两周来,我更多地是在反思——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本在中国有着特殊地位的杂志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此刻,我仍不能确认是否找到了真正的答案。但有一个认识却十分清晰,那就是——我和作为杂志主办者“联办”肩上的责任不但丝毫没有减轻,反而愈发沉重。

  ……

  摆在我面前最紧迫的课题是如何重建和发扬《财经》杂志一贯坚持和倡导的新闻理念——独立、独家、独到。但真正传承这个理念实际并不容易。

  ……

  这个理念源于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公众有权知道”。我们要捍卫公众的这份权利,我们更要服务于公众的这份权利。因此,坚持这本杂志编辑权的独立是完成这项使命的基础。我们不但要自觉地回避被商业利益影响和侵蚀,更要抵制施加于我们身上的不当管制。作为个体,我们身怀七情六欲,作为“公器”,我们也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价。

  ……

  《财经》杂志的专栏作者北岛,在他30多年前最著名的诗句中写道,“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这句话正表达了我此时的心情。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的平台已经向更多的年轻人敞开。

  在我心中,《财经》不只属于创办者和运营者,甚至不只属于你们——我们最尊敬的读者,《财经》更属于你们所代表的社会正义和良知,《财经》属于更加改革和开放的中国。

  昨日,武汉报摊依旧是胡舒立主编的《财经》,最新一期杂志还未上摊。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王波明发邮件最后一次挽留《财经》采编团队
小火柴卖了胡舒立:《财经》新味道就不能兴旺?
没有胡舒立的《财经》将进入多事之秋
何刚接任执行主编《财经》广揽财媒人才
胡舒立辞职 伤害《财经》读者
赵力团队接手《财经》已试刊两期
离开《财经》胡舒立入职中大 团队转战“新平台”
《财经》创办者胡舒立正式向联办提出辞呈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