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我们不辱使命
作者:甄学宝     来源:中华新闻报     更新时间:2008-7-3 13:42:36

  6月10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展”在军事博物馆举办。展览精心选择了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拍摄的200余幅图片,全景式地展现了抗震救灾斗争的壮阔历程,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

  在抗震救灾战役中,新闻工作者作为一支特殊的部队,在及时传递灾情,鼓舞人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其中,新华社摄影记者自是功不可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16日深夜先后到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胡锦涛总书记,看望慰问抗震救灾新闻工作者,向奋战在抗震救灾宣传报道第一线的全体同志致以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说:“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抗震救灾工作,全国摄影界行动都比较快。全国各地摄影记者在灾区表现都很优秀,做得很专业。当地媒体的摄影记者,包括摄影师反应都比较快,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更是第一时间赶到都江堰。全国其他媒体记者,反应快的当天也抢到了现场。多数媒体记者第二天第三天后逐渐赶到。最多的时候,在灾区有好几百名摄影记者在采访,其中,新华社摄影记者达40多人。这次抗震救灾对中国新闻摄影界是个检验,摄影记者们克服种种困难,及时把第一现场的真相告诉世界,引起世界人民的关注。”

  震后,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立即赶去灾区。但因交通阻断,只能到都江堰、绵阳。

  徐祖根说:“新华社摄影部于当天下午6时多发出都江堰抢险救灾的照片。这是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第一张离震中比较近的照片。法新社美联社转发了新华社的照片。后来,路透社也发了灾区的照片,但我们比路透社提前报道了7个小时。在新闻时效方面,世界各大通讯社都是以秒比发稿速度,而我们早报道了7小时。除了占了地利之先,可以说,我们的记者也是非常训练有素的。

  地震发生后10多分钟时间,新华社摄影部决定派摄影记者去灾区增援。5名记者们受命后20多分钟后就出发了,连家都没回,换洗衣服也没带。第一批飞成都,第二批飞重庆,前两批3个人。第三批2位摄影记者去西苑机场和国家救援队同行。三批记者各服各种困难,想方设法都于当天达到了重灾区。

  这样,当天,新华社在灾区的记者达到10几位。后来,摄影部又派记者从甘肃省、陕西省向灾区进发。到了三四天后,新华社从全国各地共调去摄影记者30多名,并且,新华社10多位文字记者也配合拍照。这样,新华社共有40多位记者在灾区拍照片。

  “当天,因为断电、互联网线路中断等原因,其他媒体记者在现场发出照片的并不多,而新华社摄影记者则通过海事卫星,保证了及时发稿。可以说,我们的记者不侮辱使命。”徐祖根满意地说。

  新华社作为对外发稿的主渠道。通过大量的图片把灾区的真相及时报告给世界人民。许多海外电视台大量地使用新华社的照片,海外一些媒体也用了许多新华社的照片。

  不畏险情全面纪录

  因为山路滑坡交通堵塞,进入震中非常困难。记者们进入震中的途径只有两条:一是乘直升飞机,二是步行。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徐壮志是乘专机第一时间到达汶川的新闻记者。

  5月15日,新华社54岁的摄影记者陈树根,是从都江堰走进震中映秀镇。一路上,要先乘船,然后步行进去。他有糖尿病,得多喝水。但要背沉重的相机、电脑,不能带太多的水,他就捡人家扔掉的矿泉水瓶,将瓶里的剩水倒进自己的瓶子里喝。还有一位56岁老记者高学余到灾区后闹肚子。灾区喝水都难,想清洗身体更没条件,结果屁股烂得不敢擦了。总社为了他的健康,下令他撤回,他在电话中伤心地哭,为自己不能坚持到最后而惭愧。

  “老同志这种敬业精神,非常令人感动。”徐祖根说,“许多记者在拍照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如一些楼摇摇欲坠,记者在面前拍照片是非常危险的。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第一个到理县的,也是新华社记者。作为我们领导要求记者安全第一,实际不是,我们的记者是工作第一,安全第二的。他们的信念是:我是记者我必须到现场。”

  据了解,在北川中学。新华社知名记者唐师曾在拍摄时不小心摔倒,头和双膝、手都磕破了。手中的摄像机、相机和手机被摔得粉身碎骨,但他经过医护人员对其伤口进行简单处理后,他又继续投入战斗。

  徐祖根介绍说:“在拍摄中,摄影部要求记者们要注意人文关怀。地震发生后第一天,我们要求记者拍摄灾区的实况,比如党和政府如何关心灾区人民;第二天,我们要求注重挖掘人性的光辉,灾区人民如何自救互救等有情感的细节和特写。比如要报道遇难学生,我们会发现场一排小书包的画面,从另一个侧面体现新闻事实。”

  优秀作品打动人心

  从现在来看,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第一时间最突出最打动人的是电视和摄影的画面。事实证明,在大灾面前,新闻摄影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徐祖根说:“我们的记者拍摄了不少优秀作品,挖掘出了不少人物典型。如为保护4名学生而献身的老师谭千秋,世上最美丽的母亲蒋小娟等典型都是我们记者发现的。另外,我们的记者也拍摄了很多打动人心的照片。如一个小男孩在楼板缝中打吊针的照片、一个小女孩子伸出手喊妈妈的照片、一个解放军抱着2个孩子冲上直升机的照片都是新华社记者拍的。同时,我们的记者也做了许多协助救援的工作,如新华社摄影记者李明放在拍照片时,听到有求救的喊声,他就立即找来救援人员进行抢救。结果,救出两个人。”

  连日来,新华社摄影记者的足迹遍布灾区各个地方,全面记录下那里的真实情景,反映了众志成城的伟大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5月12日至6月12日,新华社共发关于汶川特大地震中文照片8000多张,英文照片4000多张。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新华社副社长鲁炜:经济软实力十大要素
访天津市新闻出版(版权)局局长荣新海
新华社记者震区手记:人们在互相帮助中长大
唐师曾:新华社记者 在震中
新华社记者“512”地震大救援目击记
新华社记者空降震中汶川县城
新华社记者连夜赴地震重灾区 在北川县城遇阻
新华社体育部主任高殿民:采访奥运记者达两万名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胡正荣 教授

政府应学会利用互联网
《法晚》总编 王林
夹住文人尾巴
为老百姓办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