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杂志 >> 文章正文

青年类期刊该如何走出迷茫:找准定位多出精品
作者:晋雅芬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更新时间:2008-6-18 9:04:29

  4月8日,本报以《整体滑坡,青年类期刊迷茫前行》为题,对青年类期刊从盛极一时到整体滑坡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报道,并从时代背景、生存环境、管理部门、采编人员、读者定位、网络冲击以及内容同质等角度对青年期刊逆市而行,几乎在同一时间陷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尽管现在的发行数字不理想,但青年期刊是中国独有的期刊类别,而我们也确实需要在期刊领域里为青年人打造一个精神殿堂。”中国期刊协会顾问张伯海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采访时说道。那么,迷茫中前行的青年期刊究竟该怎么做才能真正走出迷茫,真正为如今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有分量的精神殿堂呢?

  找准定位,《中国青年》止住下滑

  ●定位宽泛是青年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

  ●几亿青年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你的读者

  ●走市场并非简单地从四堵墙内走出去

  在青年期刊“繁花似锦”的鼎盛时期,《中国青年》的期发行量最高时曾达到394万份,可到2007年,发行量已经萎缩至十五六万份。《中国青年》总编辑胡守文坦言,虽然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杂志发行量下滑的趋势有所缓解,但颓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发行量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迅速下滑。

  “定位宽泛是造成《中国青年》发行下滑的主要原因,也是这类期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胡守文认为,要想让这类期刊重新站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找准刊物定位。“中国有几千万团员,有几亿青年,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可为什么我们的杂志只有十几万份的发行量?这里面肯定是有问题的。是不是我们在读者对象的把握上出现了问题?其实,在这么庞大的青年群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去读你的杂志,只有一小部分才是你真正的读者。因此,青年期刊把读者群笼统地定位在‘青年’上绝对是行不通的。必须捕捉自己的有效读者,弄清楚这部分读者在青年人当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胡守文表示,经过分析他们发现,从现有的发行量来看,《中国青年》80%靠团内公款订阅。“也就是说我们的市场主要还是在团内,能够决定这本刊物命运的,是那些青年中的高端人群、先进和精英人群。从根本上来讲,他们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上进,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希望能够提升自己。可反观杂志之前的口号‘青年关注关注青年’和栏目设置,我们发现,原来刊物的定位相当模糊,给出的青年概念也非常宽泛,没有分出思想和青年的层次,报道的多是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进城打工的青年、失恋的青年,而事实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我们的读者对象真正关心的。也就是说,我们给出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杂志真正的读者相错位的。”

  胡守文坦言,让青年期刊走市场,并不是简单地讲从四堵墙内走出去、从机关走到报摊上去,而是要研究你的市场在哪里。对《中国青年》这本杂志来说,机关刊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市场不是在报刊亭里,而是在机关的办公桌上。“不要说机关就不是市场,问题是我们过去对这个市场认识得不够,我们供给这个市场的营养不够,做得不到位,所提供的不是他所需要的,因此这个市场对你也是半推半就,而不是如饥似渴的。”

  在分析清楚自己的读者定位和市场后,2007年11月,《中国青年》正式改版,并果断地将杂志的主题词从“青年关注关注青年”改为“先锋品格栋梁气魄”,意在培养群体,完善个体,以造就未来中国高素质的接班人队伍。

  据胡守文介绍,改版以来,他们不断接到外地团委打来的电话,发来的短信,写来的信件,大家对改版后的《中国青年》表示认可,认为杂志的读者对象更明确了,特色和锋芒也出来了。最让他们振奋的是,西藏自治区党委看到改版后的样刊,当即决定增拨20万元人民币给自治区团委增订《中国青年》。“尽管改版后杂志改为全彩印刷,定价也上调了1元,但这并未影响发行工作,目前发行量下滑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

  此外,在对杂志的定位和内容进行调整后,《中国青年》对广告部也进行了调整。胡守文表示,预计《中国青年》的广告情况在2008年会有明显好转。“新定位并不会影响杂志的广告。你服务的人群越明晰,广告就会越好做,如果你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广告也不清楚你的读者群是谁,更没办法实施投放。下一步,我们还将全面开展杂志的品牌推广活动。以前也作一些活动,但基本都跟广告联系在一起,今后我们要活动常年不断线,把新《中国青年》作为一个平台,开展各种有利于扩大杂志影响力和发行量的活动,通过搭建平台造《中国青年》的势,从而带动广告的上升。”

  守住精髓,《辽宁青年》内容经营见好

  ●变来变去的期刊可能反倒死得更快●要保护好这张面孔,靠内容往前走●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要跟着时代变

  目前,尽管大部分青年期刊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但不少人在采访中都对《辽宁青年》一直以来的发展予以肯定。比如,中国青年报刊协会副秘书长尤畏就坦言,虽然近些年来《辽宁青年》的领导更换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刊社的发展,但杂志定位准确、格调高雅,始终坚持为城镇青年提供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直到现在该刊依然是青年类期刊中的佼佼者。

  对此,《辽宁青年》分管业务的副总编王志多在采访时也表示,尽管此前杂志社一些领导的认识不大一样,使杂志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辽宁青年》的精髓始终传承得不错,尤其是新上任的领导班子非常注意承袭这本老刊的优点和魂的东西。“一把手的观念对刊物的影响是很大的。过去《辽宁青年》是缓慢地向下滑,新的领导班子产生后,杂志的内容和经营明显见好,发展势头呈上扬趋势。”

  那么,《辽宁青年》的精髓究竟是什么呢?对此,王志多解释说,首先是能够坚持从大众化中寻找小众化。“大众化泛指所有青年,但《辽宁青年》是寻找小众化,始终为那些普通青年尤其是最需要温暖的蓝领青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鼓与呼,关注他们的利益、创业、生活和就业。”

  “其次是坚持品牌。”王志多表示,《辽宁青年》创刊以来打造了“心灵日记”、“感悟人生”等不少品牌栏目,这些栏目一路走来始终没有变,所刊登的文章思想性强、富有哲理,转载率一直很高。比如,从2007年下半年到现在,这些品牌栏目已经有200多篇文章被国内知名期刊转载。“坚持从大众化中寻找小众化是关注现实,体现杂志与现实的碰撞,属于硬的一方面;坚持品牌,则是关注心灵,属于软的一方面。《辽宁青年》办刊始终注意做到软硬兼施。”

  “第三点是做到气不躁、沉住气,不靠绚烂华丽的东西,而是坚持实用和朴素,不轻易改变杂志的面孔。”王志多表示,上世纪90年代中初期,很多青年期刊改换刊名或者从小开本变成大开本,依靠色彩和设计去冲击市场,但《辽宁青年》始终坚持小开本,坚持自己的读者定位。

  王志多坦言,变来变去反倒死得更快,在期刊界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这些期刊看起来好像很绚烂,老总也很有想法,但市场是不需要的。如果现在《辽宁青年》也去做时尚或以高端路线去冲击市场,肯定也能学着去做,但这些市场已经有其他刊物站稳了脚跟,即便你学得再像、复制得再好,也不会有市场,因为读者想去买这方面的杂志,马上就会有一种定位和取向,马上会想到去买谁,可他绝对不会想到你《辽宁青年》。”

  “办刊就怕左转右转、左变右变。你老变老改,谁都觉得你靠不住;你心里没有根,这棵大树就不会枝繁叶茂。因此,一定要扎下去,按照自己的方向坚持往前走,不被别人影响,只要你办出特色,就一定会有自己的市场。”王志多表示,《辽宁青年》在历史上曾经有过240万份的发行量,尽管近年来发行量出现下滑,但它的根脉始终没有断,在全国还拥有相当一批铁杆读者。“我们不想去做什么双眼皮,不想去美容,我们就是要保护好这张面孔,美也是它,丑也是它,就放在那儿,它就是那么一抹色彩,就是那么一种存在。尽管这个杂志看起来不时尚,但读完之后有回味、有嚼头,这也是很多读者反馈给我们的评价。”

  “不改变太重要了。”王志多坦言,《辽宁青年》不会盲目地迎合浮躁和花哨,而是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靠内容往前走。“我们的魂不会变,我们的责任意识和办刊宗旨不会变。当然,时代在变,读者的欣赏口味在变,我们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也必须跟着变,注重时代性以贴近现在的读者。”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