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领袖访谈 > 总编访谈 > 文章正文
科技日报社总编辑陈泉涌:编辑素质与版面操作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06-12-8 11:33:28

  [人民网]:今天的讲座就直播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关注。[17:46]

  [主持人(李彬)]: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17:45]

  [陈泉涌]:希望清华学子学成以后,加盟《科技日报》,现在已经有两位学生已经加盟了,很快成为骨干。[17:45]

  [主持人(李彬)]:在这里,我觉得有两点启发需要强调一下:在开场时,陈老师特别谈到版面是办报的意境体现。结尾的时候,讲到编辑素质的时候第一点是审时度势。我们平时在教学环节中,包括在讲课中反复强调的一些基本的东西,就是作为一个主流新闻人应该注意的环节。你像审时度势的问题。我记得范院长在他的讲课中、演讲中经常喜欢引用的对联,所以编辑记者需要具有审时度势的意识。下午两、三个小时,陈老师非常辛苦,最后我代表我们清华大学新闻学院赠送陈老师一件小小的清华大学纪念品,以示谢意。[17:45]

  [主持人(李彬)]:谢谢陈老师。今天下午陈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内容丰富的报道,涉及到编辑素质、版面操作的许多问题,大到思路,小到技能等,我想这些东西对我们同学将来的学习和实践都很有启发性的,也会在大家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慢慢体会。[17:44]

  [陈泉涌]:我觉得两个层面的主题,报纸版面有一种周期性。网络时效性非常快。所以,报纸版面有相同之处,即都是版面。但报纸是平面媒体,网络编辑是做比较好的界面。原创的稿件需要注意什么呢?我认为你可以在原创的基础上编辑,比如把提要搁在界面上,更容易引起读者的点评。[17:44]

  [网友提问]:您认为网络编辑在处理原创稿件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处理转载稿件时有哪些问题值得重视?网络编辑在频道主题的范围内,需要有什么样的规划?[17:44]

  [陈泉涌]:我认为新闻有很深的学问,版面包括在内。另外新闻的实践性、新闻的积累很重要。但绝不是“编辑匠”、“机器人”。我刚才说了,变化最多的是版面。还是要根据每天的报道去组织、去策划。绝不是被动的。所以,实践性很强,规律性很强。很多编辑做了几十年的夜班编辑,他处理起稿件来非常有分寸,有把握。我不同意你刚才说的这个观点。经验是很重要的,但是也只能通过实践才能总结出这些经验,总结出这些经验,实际上就是规律的问题。[17:43]

  [学生提问]:有人说版面其实就是一个经验,经验之后考虑创新的东西,您对这个观点怎么看?[17:43]

  [陈泉涌]:对,少一些。[17:42]

  [学生提问]:相对来讲,负面报道少一些?[17:42]

  [陈泉涌]:批露性的报道也有。这也涉及到队伍建设、科学道德,也做了一些报道。但是这种解疑释惑性的报道更适合于科技。[17:41]

  [学生提问]:我有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科技日报》第一个层面是针对高级的科技报道,第二个层面是面向大众的普通报道。第一个层面的报道可能会和各级学术机构、科研单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请问您,在报纸报道当中,是怎样平衡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关系?比如在负面报道中会牵扯到很多的单位,是不是更多的正面报道他们?牵扯到大众的,比如您刚才提到巨能钙的问题,《科技日报》就是正面报道的,有没有负面报道的?[17:40]

  [陈泉涌]:我们的报眼实际上就是一个专栏。每个周可能要三、四次,有的时候是写广告,有时候是照片。但是以专栏为主,遇到好照片的时候,放到报眼,遇到重大事件基本上是放在这里。一般的时候有一个边条,比如社会新闻提要、速览式的。关于虚配照片,一个是要跟主题相吻合。像我们曾经写过一篇报道,叫“失地农民的苦衷”,拍了一张图片,就是一家农民搂着一棵大树,起了一个题目叫“把根留住”,这样就增加了报道的主题深化。虚配的照片也应该是当时拍的图片,实际上是一种嫁接的手法。我认为不会造成假报道的效果,有利于深化主题。[17:40]

  [学生提问]:第二个问题,这边是“9·11”事件的版式,这边是《科技日报》获奖的版式,重要的位置基本上是照片。您这个考虑是什么?[17:40]

  [学生提问]:我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虚配照片,在增进读者对主页理解的同时,有没有另外一种误导读者的效果?[17:40]

  [陈泉涌]:我特别不提倡照片上压说明。尽量不压。[17:26]

  [陈泉涌]:有这方面。但是我们当时考虑的是图片下配字幕式的提要。可能有点乱,这的确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但是初衷是想把它做成像电视一样,打出各种字幕。[17:22]

  [学生提问]:陈老师您好,刚才听了您一下午的讲座,感觉非常专业,因为我是做学生报纸的,从您的版面方面看,确实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有一点我想向您请教一下,“9·11”报道之中,您的头版使用了很多的压题图片,包括报纸上的字,很多都压在了照片上面。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不会显得有点过于花俏,不是特别严肃,因为一些大报,尤其是报道国际新闻,首先要求的是准确、迅速,另一方面在版面设计方面,是不是需要再严肃一点。[17:20]

  [陈泉涌]:通过这些事件,我感到科技报道的责任太大。特别是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所以我们可能要开辟一个“生命科学与健康”的版面,完全捕捉这样的事件。[17:19]

  [陈泉涌]:最近,还有“多宝鱼事件”、“红心鸭蛋”出来以后,我们马上想到科学家怎么看,科学家怎么想,科学家怎么说?海洋专家怎么说?比如“红心鸭蛋”,实际上“红心鸭蛋”可能有问题,这个要控制到一定的范围之内,但是消费者不必太恐慌。科学家说了,你吃一千公斤“红心鸭蛋”可能才有点反应,我们老百姓谁能够不停地要吃一千公斤的“红心鸭蛋”呢?像多宝鱼从哪来的?从英国引进来的。因为多宝鱼非常爱死,是在运输途中还是饲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呢?所以不像有些媒体讲的那么严重。不然的话,整个一个产业全部没有了。[17:19]

  [陈泉涌]:在这个当中,《科技日报》觉得应该有科学家的声音,而这个时候,读者最希望听到科学家的声音,所以我们就采访了一些科学家,利用科学家讲了很多关于巨能钙是双氧水的知识。其实,双氧水就像蒸馒头时必须要搁发酵粉似的东西,但是要有一个度。有一个地方盖了一个新楼,上面有高压线,大家都说高压线有辐射,要退楼,所以我们就抓住这个事情,以事件为载体,做了一些有关辐射方面的知识。[17:18]

  [陈泉涌]:一种是高级科技新闻。这种科技新闻只是给科技人员看的,比如宇宙的学说。但是有一种叫普通科技新闻。这种新闻主要是《科技日报》能够满足读者需求的。在这里找到平衡点,就是以科技的角度看待新闻事件。比如巨能钙的报道,当时大家都说巨能钙有毒,河南的一张报纸第一天发出以后,在全国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到现在看,最后是卫生部出来说话。[17:17]

  [学生提问]:第二个问题您刚才谈到虚配照片的问题,我知道《纽约时报》在这方面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我想请问陈老师虚配照片怎么保证不会造成虚假新闻?[17:14]

  [学生提问]:陈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精彩的演讲。您刚才提过和人民网标题对比,其中提到染色体的文章。您以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希望《科技日报》的读者能够阅读《科技日报》的时候感到享受。我想请问您,《科技日报》怎样在专业、严肃与通俗和享受科技报道中间寻找到一种平衡?[17:14]

  [主持人(李彬)]:下面大家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可以向陈老师提问。[17:13]

  [陈泉涌]:第七个善于策划。第八个追求到位。因为时间关系,有些没有展开说,以后我们还可以交流。[17:11]

  [陈泉涌]:第六个,甘做嫁衣。编辑就是一个境界。很多写着“本报记者”,实际都后面加工制作,要下很多功夫。如果没有一种甘做嫁衣的精神,恐怕就很难坐的住,就没有乐趣。[17:11]

  [陈泉涌]:第五个,注重积累。这是编辑的基本。如果你想看一个版面,可能看得很简单,第二天出来不就是这样吗?实际上,一个晚上的心血都在里面。但是这些又不是当天就能收到效果的,要读很多书。比如制作标题,我们经常说,很多标题要俗就俗的掉渣,要土就土的掉渣,要雅就雅的有典故。所以特别提倡编辑和记者都一样,都得要去读一些古诗词,读一些戏曲词。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大爱看京剧,但是可以看京剧的脚本、唱段,这些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每一个字含金量都是很高的。目前,这些流行歌曲也有很多精彩的、口语化的语言,所以都要靠平时的积累。[17:11]

  [陈泉涌]:第四个,独具眼光。特别是在照片、选稿上。记得有一年,朱镕基当总理的时候,召开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上讲完以后出来,那时候我还在《中国青年报》,记者问朱总理你对新闻有什么要求?朱镕基说:“少宣传我”。编辑看了以后,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又把记者叫来,重新回忆当时的情况,写了一篇短消息,加框突出出来,效果非常好。[17:10]

  [陈泉涌]:第三个,追求到位。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写一篇稿件,特别是编一篇稿件,如果你是记者,记者的稿件发到版面上去,是多长就是多长,是什么标题就是什么标题,那很容易当编辑。但是,要想把记者的稿件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就不一样了。这里包含了很多编辑的心血。很多标题是编辑重新审的,甚至整个结构都是编辑拆散了、揉碎了,重新组合的。[17:06]

  [陈泉涌]:第二个,自找苦吃。编辑如果想偷懒是非常容易的,尤其是现在进入了电脑制作、激光照排,过去还有个限度,比如做标题是铅字的,太长的标题就排不进去。现在就不同了,现在一按键盘,要多高,有多高,要多细有多细,要多扁有的扁,所以要偷懒很简单。所以我们必须要自找苦吃,我要做什么样的标题,这个标题要做几个字,不能超过几个字。所以版面也是一样。有些新的实习生到了报社以后一看,不就是个画版,不就是每天画个“Z”字吗?好办,我一天就拿下来,结果三个月。为什么?他觉得那个很简单,实际上是很复杂的。比如我们上夜班的编辑,来了以后首先要看看今天的稿件是什么?脑袋里就要有一块版出现。要考虑如果一般情况下,没有冲击的情况下,怎么处理。如果中央或者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以后,又怎么处理。前前后后要做好几套方案。第二天见报的版面,背后可能有几个版面,或者十几个版面做底衬,当然不是每天都这么做,这就是需要我们自找苦吃。简单的说头条主打等等都加上可以,也很容易。[17:04]

  [陈泉涌]:第一个,审时度势。编辑是把关的,编辑和记者的不同点就在这里。在国外,编辑是“大拿”,记者是采访上一线。很多都是后方的策划和编辑。1998年洪水的时候,我们的记者就在前线,用手机传递信息。这边一条一条的记下来,加上电头,第二天发过去,体现新闻的时效性。记者是单独作战,和编辑思考的点不一样。编辑要全局把握。所以我们有很多稿件,在编辑这要把一道关。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官司,方舟子被告,关于有一个科学家弄虚作假的事情。只是一面之词记者就发过来了那不行,编辑就跟记者交待,要访问另一方。光是一面之词,容易出现不公平,所以又进行了补充采访,所以必须审时度势。前一段时间我们说自主创新,全国科协大会以后,自主创新的热潮掀起,这个时候,发生在我们日报有一篇讲“自主创新不能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确实这是一个问题,后来也确实出现了这种现象。但是这篇稿件还是值得商榷,因为当时刚刚兴起,还是要激发大家自主创新的热情,出现问题以后要选择时机报道。[17:02]

  [陈泉涌]:最后讲一讲编辑的素质。讲了这么多策划、标题的制作、图片的运用,最集中的还是编辑的素质。编辑的素质体现在哪些方面?我总结了七个方面:[16:59]

  [陈泉涌]:有一张“大眼睛的小姑娘”,其实就是她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吸引人。我们有一次在做她的报道的时候,就把她的两只眼睛横着切下来了,放在报眼上。这样就有了变化,同时又给读者一种联想,一眼就看出这背后是谁的眼睛。这个我不细讲了。[16:58]

  [陈泉涌]:另外还有一个剪裁图片怎么运用。我是主张用大照片。大照片最容易出效果。同样的照片,小照片就看不出效果来,如果大了以后,就像电视一样,29寸的就不一样。现在液晶显示40寸、42寸的又不一样。当然如果你用9寸的,效果就不行。所以一定要抓住机会,逮住好照片,不惜版面。同时还有一个剪裁图片。这是编辑经常要做的工作。很多图片记者拍了,可能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他特别注重画面,但是他不注重突出什么,有时候忽略这一点,编辑到时候可以做一些剪裁。[16:58]

  [陈泉涌]:第三,震撼力强。重视觉冲击力。我记得一张图片是一个海军战士英勇救人,最后把一个手给炸掉了。他来到北京做报告的时候,行了一个军礼,无手的军礼。图片抓住了这个刹那,特别感染人。大家都可以想象到,无手的军礼,题目就是“无手的军礼”。最近表现重庆大旱,有一张图片表现地面龟裂程度,从远到近,从近到远,还有成排的水桶,这些画面都震撼人心,很好的表达了旱情的严重性。这就是我所讲的图片。[16:57]

  [陈泉涌]:最近有一张照片,就是连战来大陆访问。《中国青年报》这次也得了一等奖。它跟别人的不一样。别人的图片基本上就是俩人握手,冲着相机一笑,配合一下记者,就完了。照出来的都是大同小异。《中国青年报》拍出来的是什么?从好几天前他就开始策划,心里总在想出现什么画面,然后提前进入会场,看看现场,胡锦涛从哪边过来,连战从哪边过来,心里有底,抢占最佳位置。拍出来的照片正是俩人对脸走过来伸出手的一刹那。起了一个标题的名字叫做“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这张照片寓意深刻,毫无争议的被评为一等奖。这样的图片才是好图片。[16:56]

  [陈泉涌]:第二,现场感强。必须讲究抓拍,讲究画面。有时候我们强调现场,确实很强。前些天,外国记者拍了一个两个联体婴儿做手术;还有一个换脸的照片,原来的脸让熊给咬了一下,很难看,要求换脸。有些图片就要求现场感强,比如救火的,当时大兴安岭火灾,将士们穿着棉衣,棉衣全部被火烧了,躺在地上。有人说这太恐怖了,这就再现了当时艰苦的环境、再现了当时救火将士们的一种精神。[16:55]

  [陈泉涌]:第一,可读性强。有人说照片怎么会有可读性呢,只有可看性?实际上,看照片不如读照片。我记得在《中国青年报》拍了几个照片,就是泰森刚刚咬完人又上场,上场了又旧病复发。旁边他的教练赶紧拉着他,一拉没拉住,拉住了他的运动短裤,像恶虎扑食一样。就像写文章一样,写文章也要讲情节,也要讲细节,照片也是,有情节、有细节的照片才是好照片。所以我们有一次就运用了一个照片,朱镕基当总理时,在上面作报告,作完报告下来,当时李鹏下来问候他,累了吧。这样使人一看就非常有细节,人家一看,就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且,总理捂着嘴笑。这个照片登出来以后,好象总理在擦鼻涕。所以好的照片,一看就知道画面上的人物在做什么。[16:55]

  [陈泉涌]:还有一个是照片的运用和处理。什么样的是好照片?很多人拍了一些很好的照片,也有一些不好的照片。特别是好照片,非常紧俏。所以当编辑每天都要遇到挑选照片的矛盾。我想主要抓住这么几点:[16:48]

  [陈泉涌]:大家到实践当中,还可以总结,这主要是我们在实践当中总结的。只要抓住要领,根据每一篇稿件的特点和内容来提炼。[16:46]

  [陈泉涌]:第六,标出主旋律。一般适用于系列报道。系列报道要找到一个主旋律。这需要编辑的判断。比如广西有两个书法神童,字写得相当好。而且是一对。结果,忽然得了一种怪病。驻广西的中央媒体的记者们,发起了一个爱心行动,自己给自己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要救助两个书法神童。这两个人究竟以后的发展怎么样,可能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又可预测,也可能好,也可能不好,无非这两种可能。所以编辑第一篇报道出来以后,我们就采用了一个“爱的奉献”的主旋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所以我们用了“死神也望而却步”的标题,这两个神童最后得救了。这个记者的新闻发布会感召力相当强。两个神童又写了条幅感谢大家。[16:46]

  [陈泉涌]:第二,标出情感。第三,标出画面,像“手腕上长出头发来”。第三,标出声响。第四,标出幽默。当时“假棉花、毒大米,坑了人、害了己”,这是全国的大事件。第五,标出疑点。[16:45]

  [陈泉涌]:第一,标出动感:动词是最副活力的,例如“红丝带飘在总书记胸前”,新华社的标题肯定不是这个,用的是新华社的稿子,但是标题可以做的生动,一个“飘”字就显得很活泼。还有“为埃菲尔铁塔披上绿装”,“大海25天吃了6000多吨泥沙”。[16:44]

  [陈泉涌]:还有几点,标题制作的技巧,也是要领,这是我们自己总结的。可能对大家有一些帮助:[16:44]

  [陈泉涌]: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标题的重要性,我们要向网站学习。他们在制作标题的时候,非常用心。这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和网站的性质决定的。如果将其移植到平面媒体上,完全可以更加增色。[16:44]

  [陈泉涌]:第三个例子,主题是“快快乐乐看展览,高高兴兴学科学”,副题“美国如何搞科学展览”。其他媒体给我们改成“美国人为什么爱去科技展览馆”。科技展览馆没人去,现在中国也是。家长都是望子成龙,一有空就去学钢琴,请家教。科技展览馆里人寥寥无几。一个是技术问题。国外的展览馆技术含量非常高,非常吸引人。中国人为什么不爱看,美国人为什么爱看。[16:44]

  [陈泉涌]:第二个例子,我们《科技日报》的标题是“深圳一家五口,四人染色体异常”,其中两例是核型,属世界首例”,科技就得准确,说别的科学家都笑话。但是其他网站给我们转载了,标题改了叫做“深圳一家五口,四人携带危险染色体”,他就用了“危险”形容它。就比《科技日报》通俗的多,就是说五口人当中四个人有危险的染色体,同时起到了导读的作用,读者就会读,看危险到什么程度。我们这里讲按“核型”,就没人看了,一下子把人拒之门外了。[16:39]

  [陈泉涌]:前些天,我们《科技日报》报道,引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主题是“博弈机器人与人面对面下棋”人民网给我们改了标题,主题是什么:“四中学生发明博弈机器人”,特别是副题改成“与人面对面伸手取棋子”,动感非常强。比我们好多了。我们就交代了一个事实的简单概括,不是很生动。[16:37]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热点专题
热点新闻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