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领袖访谈 >> 精英对话 >> 文章正文
人民日报记者:迷局里寻找事实真相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06-11-29 10:06:22

  舆论监督

  [网友]:各位记者老师,请问在作一些批评性报道的时候,你们最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没有中途被迫停止的?

  [杨健]:最希望达到的效果,当然是促进问题的解决,消除被批评的现象。有中途停止的,但不一定都是“被迫”。

  [网友]:一些研究生和老师花钱在学术期刊刊登论文的情况屡见不鲜,各位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杨健]:这涉及一个非常复杂的关于学术期刊收取版权费的问题。但归根到底,这个问题之所以存在,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期刊在网络上发布广告,声称缴费多少多少就可以发表论文,都是因为我们对于教师和研究生发表论文有太多的硬性规定,有的甚至是不顾实际情况的硬性规定。学术期刊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而我们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教师论文指标却在不断加码,这就造成了大家蜂拥而上,花钱买版面的现象。据我所知,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弊端,在设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我希望这种现象尽早在中国消失。

  [武卫政]:这种现象当然应该受到谴责,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也只能是道德谴责,因为国家对违背学术道德、违反正常的学术秩序的行为,在法律上还没有专门的规范。某些单位或者是学校,有一些内部的规定,也对一些犯规者做出过处罚,群众非常欢迎。目前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说明监管和处罚还没有到位。我们做《七问论文迷局》的目的也正是通过揭露这一现象,振聋发聩,引起国家主管部门和广大群众的注意,大家共同出谋划策,营造维护学术道德的良好环境。

  [网友]:中国记者的无奈。那你们如何看待这么多搁浅的监督报道?进行不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杨健]:进行不下去的原因很多,其中也包括我们自身采访能力的限制。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在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一件事情的发展总是渐进式的,甚至是存在反复的。我想对于这一点,您跟我一样,既会有无奈,更需要耐心。

  [武卫政]:这个问题我再补充一点儿。大家也听说过,中央人民电视台门口的接待室总是有两拨人,一拨是反映问题的,一拨是说情的。反映问题的不少,说情的可能更多。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一个人做了好事,会有很多人给他说好话,有时候说得他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一个人做了不好的事,也会有很多人给他说好话为他开脱。同时做不好的事,一般是为了获得通过正常手段得不到的利益,那么这一利益有时候不是当事人自己独享,还有很多利益均沾者,当这件事被人举报的时候,这些利益共同体就会一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种种关系来疏通、说情。这种时候监督性报道往往要搁浅,有的就胎死腹中了,有的还有可能起死回生。

  [网友]:各位老师,选题对新闻的写作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你们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选题的呢?

  [赵亚辉]:我选一个好题目,我认为重要的是四个字:“线索、敏感”。首先你要能发现新闻的线索,贯通新闻来源的渠道。没有线索就没有选题的基础。其次,一个记者要有好的新闻敏感,能够及时和正确的判断这个线索的新闻价值,是否值得花大力气去采访、去挖掘。这也是记者的一个重要的素质。

  [网友]:请问嘉宾,有的舆论监督报道发挥了作用,有的没发挥作用,还有的不但没发挥作用,反而引来新闻纠纷或官司,给工作造成被动。那是为什么呢?

  [武卫政]:看来你对舆论监督报道还是比较关注的。发挥了作用就不用说了,没发挥作用主要是因为没有引起职能部门的重视。因为媒体发表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舆论的关注,引起产生问题的部门和地方的关注,媒体不能代替地方和部门去解决问题。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在发生问题的那个地方和部门。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那么为什么没有引起重视呢?一是可能报道力度不够。二是媒体声音太弱。三是干扰因素太多。至于不但没有发挥作用,反而引来纠纷或官司,一般情况下这不是媒体追求的目的,但是事情这么发生了也不要紧,那就用解决纠纷或官司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为什么会造成纠纷或官司,原因也有很多。我想从报道本身来讲,可能存在事实或说法上的疏漏,对当事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当事人要维权,这种情况记者和媒体都应该反思,在以后的类似的报道中改进。那么从另一个方面讲,可能也存在着当事人并不占理,反而强词夺理,甚至无理取闹的情况。或者是当事人一方有各种各样的背景、权力,想借此扭转舆论导向,这种情况媒体不能退缩,应该据理力争,通过正常的程序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代。

  [网友]:如何看待批评新闻与表扬新闻?更喜欢写那个?

  [武卫政]:如果把新闻比作一双手的话,媒体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批评新闻是左手,那表扬新闻就是右手。一个人光用右手不行,左手也得经常用,不然就废了。批评新闻与表扬新闻也可以看做是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离了哪个都不行”。所以在批评新闻与表扬新闻两者之间不能硬性的说更喜欢哪个。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杨健]:批评报道和表扬性的报道,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作为我个人来看,我希望值得表扬的事件越来越多;需要批评的现象越来越少。

  [网友]: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不可能像司法机关侦查、取证那样周密、全面,法律也没有授予记者强制调查的权利,加之新闻强调时效性的特点,要求记者在短时间内做到细节完全准确也是不现实的。那几位记者在采写监督稿件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又是如何保证稿件的真实性的呢?

  [杨健]:在采写监督类稿件的时候,我们的感觉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怎样公平公正,既不误伤无辜,也不枉负正义,我们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感觉笔重千钧。在这一文章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对于感觉有任何拿不准的地方,都毫不犹豫的进行了删节。同时,对初稿结构作了颠覆式的调整,采用七个疑问据作为小标题,只提问题,不做结论。这样既可以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也可以带动同行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报道。

  [网友]:有很多人认为,记者要有责任感和平民意识。作为国家大报的记者,是不是更需要这些?

  [杨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确如此。

  [网友]:人民日报涉及面非常广,那么你们是如何平衡新闻的重要性呢?你们眼中重要的新闻是什么呢?

  [杨健]:读者最想了解的就是我们眼里最重要的。

  [网友]:作为记者,特别是大报的记者,在写作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避免掺杂个人感情,努力做大公正可光,否则很容易受人以柄,比如南方周末记者和黄健翔的争端?

  [杨健]:《南方周末》记者和黄健翔都是我的同行,在不了解详情的情况下,我不便对他们的争端作出评价。但是,我想,您提出的这些原则,都是非常正确的,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应该遵守的。

  [网友]:各位老师好,请问如何进入人民日报实习呢?我很想去~

  [杨健]:请你跟系里老师或学校联系,让他们帮您开具介绍信,并向人民日报推荐。我想报社会认真考虑您的要求。

  [杨健]:非常高兴有机会来与大家交流、沟通,如果各位还有什么问题,请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希望大家成为经常会面的朋友。

  [赵亚辉]:很高兴今天在这里跟大家进行交流,希望今后还有机会跟大家探讨更多的问题。谢谢,再见!

  [武卫政]:感谢大家参与讨论。有机会我们还会再来的。

上一页  [1] [2] [3] [4] [5] 

  相关新闻
记者下跪采访续:八成网友力挺记者还以跪礼
扶弱抑强 中国新闻界的南北两女侠
姜胜利:狂风中我为自己拍下遗照
曹爱文:他们现在都叫我“最美”
对话《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刘益善
中国首位女战地记者黄文:历史不能忘却
两百万美元风投分文不剩 郭涛接手MySee
默多克卷入辛普森杀妻案 节目遭民众抵制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热点专题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