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新闻 >> 文章正文
美国实习生眼中的中国媒体:红包文化泛滥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更新时间:2007-12-13 10:00:22

  因斯坦福大学的交流计划,我有幸获选到一家中国主流媒体实习,了解中国报社的运作过程,也体验了上海的人文气息。这里记下的是我过去两个多月的所见所闻,包括对中国媒体界的看法,实地采访的经验,以及对中国和上海的整体印象。

  中国媒体界的“红包文化”

  在上海一家报纸实习,采访时碰到最有趣的不是受访者的侃侃而谈,不是公关的殷勤招待,也不是记者的采访本领,而是活动主办者“捐赠”给记者的“红包报酬”。

  一般来说,新加坡的记者出席新闻发布会或其他采访活动时,主办单位都会盛情款待媒体,主要目的是要记者“多多报道”。最简单、也最普遍的做法,就是送记者各种各样的纪念品或文具之类的物品。有的主办单位明白记者每天奔波劳碌,非常辛苦,就在采访现场提供丰富的自助餐。但这样的招待方式,我在中国却很少碰到。

  第一次在中国采访,是出席上海夏季特殊奥运会的新闻发布会。看到主办单位向到场记者各塞了一个信封,没有一个记者推辞,领了信封还须要签名。公关也往我们的口袋硬塞了一个信封,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有样学样,收了信封签了名。在现场忙着采访,也就没有多加理会这个信封。回到报社写完稿后,信封的封口没黏住,打开一看,里头装的竟是2张100元的钞票。后来才从同事那里得知,这就是所谓的“红包”。

  之后,出席采访活动,每次采访后会收到一个信封,两个月下来,我收到的“红包酬劳”竟有2000多元之多。

  这是中国媒体活动中,公关公司和主办单位慷慨“慰劳”媒体记者的最常见做法。给记者的“红包”,一般介于200元至400元,比较慷慨的单位给的“红包”甚至高达1000元。

  公关公司喜欢称之为“车马费”或“稿费”,而记者则称之为“红包”;对外国记者,包括我在内而言,“红包”更像是贿赂。

  据英国《金融时报》日前的报道,给记者支付的“红包”是有标准的,一般是针对交通费用,这也得到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的同意。但无可否认,每次200元的车马费,已远远超过了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打出租车的平均开销。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直接问报社的同事:“收"红包"是贿赂吗?”他也不忌讳地坦然回复:“是的。是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都知道这样是不对的,被领导发现的话,是要受到纪律处分的。”

  舆论界就常常针对这个中国媒体界的现象,加以批评和抨击,认为这样的做法是腐败的,也会导致报道失实,更反映中国腐败的通病。

  中国政府也曾经发布条例,禁止记者为有利报道索取财物;许多媒体公司,包括我所在的报纸,也禁止记者收“红包”。

  但是,“红包”已成为中国媒体界的“惯例”和“潜规则”,更成为许多记者的重要收入来源,尤其在记者薪水普遍极低的情况下,“红包”现象是腐败,也是无奈。

  最近中国媒体被假新闻缠身,如何建立公信度,如何确保报道客观公正真实,如何创造良好的采访环境,关键其实在于记者的尊严和自律。

  而提高记者的社会地位、关注记者待遇及整治无德记者,或许能扭转中国媒界的这些贪腐现象。

  同事就认真对我说:“不收车马费的记者不是没有的,我就是其中一个……”

  看来,中国媒体要做到廉洁不腐败,不是不可能的。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杨伯宁:沟通融合创新 成就卓越公关人
IBM中国企业策划传播部经理徐斯霖访谈
李频:期刊核心竞争力是思想的穿透力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