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中国互联网:繁荣背后折射群体性隐忧
作者:陈志刚     来源:互联网日报     更新时间:2007-4-20 9:37:02

  不难发现,目前国内互联网概念中,绝大多数都是国外成功互联网企业的中国版本,更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持续跟踪国外的互联网新兴模式,以第一时间复制到中国,继而上市,继而暴富。

  时间似乎总能消耗掉一切激情。

  12年漫漫长跑之后,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呈现出全面疲态,被“科技”、“创新”旗帜引领的美国同行远远落下。

  我们从来都不缺少把握互联网产业发展契机的基础。

  首先,目前我国网民数量约1.2亿,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2010年预计将达1.9亿,发展空间让人无限遐想。以此为基础,中国网站群落的人气一直火爆无人能挡,Alexa最新的全球Top500排名中,中国网站数量达80多家。

  其次,互联网产业的各种成功的商业模式皆在国内成功本土化,且将急速突入国内的同行一一挤在一边,正如百度于Google、新浪于雅虎、淘宝于eBay等。

  再次,涌现了不少原生态的互联网盈利模式。这比如阿里巴巴、网盛的B2B电子商务业务群,盛大、网易、征途等为代表的网络游戏业务群,以及空中网、TOM、灵通网等为代表的SP/CP业务群等。

  最后,国际资本市场高度宠爱中国互联网概念,一个又一个融资神话给这一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了动力和信心。至今依然如此。

  然而,这些因素并没能培养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勃勃生机,反而在日益繁荣的背后折射出方方面面的群体性隐忧。

  一方面,老牌互联网企业的利润率不断下降,但同时开辟不出其他有效的盈利模式。

  以新浪为例,根据其近年财报,2004年到2006年,公司净营收分别为2亿美元、1.936亿美元、2.129亿美元,原地徘徊不前。

  近年来,这些公司也在不断尝试新的营收点,比如博客、搜索等,动静不小,但整体收效甚微,甚至还没能摸索到可行的盈利模式。

  与此相比,同样概念的雅虎,其2006年营业收入64.26亿美元,比2005年的52.58亿美元增长了近11.68亿美元,净利润也由8.86亿美元增至10.11亿美元;同期内,eBay净营收由46亿美元增至60亿美元,净利润则比2005年增长4%至11亿美元。

  另一方面,疯炒下的Web2.0概念产业,现在看起来,极有可能成为“骚动”的资本力量与投机性创业者之间无意合谋的一场泡沫剧。

  这出剧中,率先高扛Web2.0大旗的博客中国目前已经形容模糊,不知所往;看尽了先贤如百度、分众,后进如新东方、如家的资本大宴后,一直捋起袖子的陈一舟和他的猫扑网却与上市之梦渐行渐远;甚嚣尘上的视频分享概念网站已经集聚五六百之众,至今仍摸不到如何赚钱的门道——让这些跟随者艳羡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先驱YouTube早已躲进Google宽广的怀抱,尽享Web1.0的慷慨荣光。

  在此之外,被认为解决了互联网收费模式的SP和无线互联网概念更加惨淡。

  二者同时受制于运营商的管制政策,资本市场更是对相关概念企业慎之又慎,发展后劲不见乐观。

  3G被认为是类似企业的最大机遇,但果真要兑现,相关互联网企业可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财力撑一段时间。

  我并不认为3G能带来电信运营模式的本质性变化,运营商尽管具备更大的可能性在增值业务上下工夫,但面对13亿人的移动电话潜在市场,他们更大的精力肯定将放在圈地争夺更多的语音用户,以图长远的下一步。盘中,增值业务只是配菜。

  比如,对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而言,获得移动牌照的意义必然大于获得表面上的3G牌照。

  如果我们要承认这一逐渐落后的尴尬现状,推及的原因当然会有很多,比如网民及网络生活习惯的不成熟,网络普及率相对较低的环境,社会信用、支付体系的不健全,投融资市场的支持力度不够,技术开发水平尚存差距,甚至管制政策对内容的限制,等等。

  但很重要的因素必然包括:

  第一,我们正在丧失互联网产业最重要的精神,即创新精神。

  不难发现,目前国内互联网概念中,绝大多数都是国外成功互联网企业的中国版本,更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持续跟踪国外的互联网新兴模式,以第一时间复制到中国,继而上市,继而暴富。

  尽管依靠对中国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环境的熟悉,这些企业都在各自的领域将这一模板发扬光大,进而将原型企业逼出国内市场,但作为一个业态,这一存在方式的选择绝对值得反思。

  第二,我们正在一步一步远离互联网的本性,即工具性。

  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Web2.0概念企业,将互联网概念发挥得玄之又玄,用尽心力在单纯的“模式”上,却全然不顾互联网“作为工具”,与相关实业产业的配合。这一方面,携程、阿里巴巴等,都为此提供了良好的佐证案例,而大批Web2.0概念企业的高调兴起与悄然落寞,为其反证。

  我们正与“鼠标+水泥”这一真理描述渐行渐远。

  第三,我们正在丧失互联网企业作为“企业”,应该具备的精神气质,如稳步发展、提供增值等。

  由于见识了太多的草根暴富,互联网企业总被天然地蒙上荣耀的光环,从业者习惯大谈战略布局、新奇模式,以及上市融资,却往往忽略了踏实、稳健发展的心态。

  与此同时,风险投资机构某种程度上在其中起了负面的推波助澜作用,企业运作上,他们往往更加注重目标市场的美丽动人,概念的圆滑丰满,财技的淋漓发挥,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业务发展。(陈志刚)

  相关新闻
中国科学家获大奖 成下一代互联网“先锋”
北京推行互联网信息评议制度 创健康和谐网络环境
沪互联网业者首获认证 “非记者”传媒人领证
中央电视台将组建奥运报道“国家队”
互联网奥运大战提前打响 新老融合成媒介产业趋势
互联网十年祭(1997-2007)
中国互联网行业员工离职率高达15.9%
传谷歌迫于流量压力 瞄准国内老牌社区网站天涯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