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电视 >> 文章正文
20年,电视和我们
作者:佚名     来源:南风窗     更新时间:2006-12-27 10:07:17

  中国人的生活自觉不自觉地受电视影响,应该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初,电视大规模进入千家万户开始的。这之前,电视对于全国人民最具普泛意义的显现,在我整个对70年代的记忆里只有两次:一是1976年9月对毛泽东去世的报道;一是70年代末,《追捕》、《望乡》、《狐狸的故事》三部日本新片,以与影院同步的速度登陆诸多百姓人家的9英寸荧屏。表面上看,这两件分属于新闻和娱乐领域的事件并无联系。但实质上,可以说正是它们,在辽阔的中国内地,替电视完成了作为未来第一传媒和亚文化重要载体,对公众影响的隆重预演。

  现在搜罗关于80年代中段以前的记忆,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片段都是黑白的。这显然跟那时大部分人家的电视机是12英寸抑或14英寸黑白的有关。还记得全国老少为之狂迷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大街上小痞子鼻梁上趾高气扬的“蛤蟆镜”吗?那都是因为该电视剧里那个叫“麦克哈里斯”的美国佬。还有各城市的中小学生,都把大号铁钉搁到煤球炉子里烧红,再用铁锤打成自制的“飞刀”——这是在模仿另一个叫“酋长”的美国佬,他的出处是一度被停播的《加里森敢死队》。当然,电视也给人们带来举国欢腾的愉悦:袁伟民和他的中国女排,央视和它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是从那时长久地扎根于我们的记忆的。

  电视让国人认识了清秀季节的马拉多纳和优雅的普拉蒂尼,也给新诞生的“中国球迷”就此植入了一条一年一小跳、四年一大跳的痛神经。除了女排,大概只有李宁等少数明星,在那个时代能带给我们关于体育的长久骄傲。后来作为服饰品牌的“李宁”这两个字,在当年对国人有着刘翔+姚明般的影响力。而在整个80年代,堪与其媲美的艺人,除了邓丽君,也只有同是电视为我们奉献的“业余演员”张明敏,与“亚太影帝”周润发。当然,也许有人还要加上一个叫山口百惠的日本妞儿。此女和她后来的老公三浦友和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血疑》,点燃了中学少男少女们的早恋之火。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原来“哈日”的源头始自20年前——从《排球女将》、《铁臂阿童木》历经《森林大帝》、《砂器》、《人证》、《龙子太郎》,直到后来《聪明的一休》、《机器猫》与宫崎骏。

  1985年,北京的平谷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彩电村”,后来有人著文,将其视作近二三十年流行纪录中的“大事”。其实从过来人的角度看,“彩电村”的符号化,未免有着某种浮夸和太过执著于社会学“标志”的幼稚。谁都知道市郊的农民,收入好一些的往往远胜于那些工人为主体的普通市民。彩电在内地的普及,真正的时间表应该再后推四五年。不过无论如何,彩电取代黑白电视这一事实,不仅仅只意味着《新闻联播》的女主角由李娟、刘佳开始过渡到邢质斌和杜宪,也不仅仅意味着赵忠祥老师在薛非等人的黑脸映衬下开始德高望重,它还意味着裤腿一脚高一脚低的崔健向我们走来。崔健的身后还将潜藏着各色人等: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甚至小虎队。至于那些彩色的富有震撼性的电视新闻镜头,它们还将超越新闻本身,以历史的姿态长久定格于每个时代亲历者的人生履历。这时的电视之于所有人,已不仅仅是一个随时喷射信息垃圾的媒体了,它也成了我们生活疼痛的一个部分。

  如果说,人们对于80年代电视的记忆温馨居多,那么迈入另一个10年后,这记忆迅即变得百感交集和五味俱全。90年代是电视业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迅速章鱼化的10年。电视无处不在,电视广告无处不在,电视剧明星在人们口中已然取代了以往电影明星的影响力。

  《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豪门恩怨》、《北京人在纽约》、《火星叔叔马斗、《戏说乾路、《我爱我家》、《成长的烦恼》、《过把瘾》、《特警4587》、《义不容情》、《南北乱世情》、《宰相刘罗锅》、《海魂》、《三国演义》、《还珠格格》……这一系列的剧集对于许多观众已不止是肥皂剧层面上的了,它们分明填补了许多人步入新一个10年后、因内心里的某些不适所感到的空虚。与此相伴,是电视综艺与“亲民”时代的来临:《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类型节目的走俏;电视用人模式的改变;央视“新闻评论部”的成立;《东方时空》水均益、白岩松、敬一丹、方宏进“四大名嘴”的出现;《足球之夜》黄健翔、张斌、刘建宏等“准专业主持人”的出台;崔永元打造《实话实说》成功……这些分明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见证着,电视在娱乐、消解人们既往接受信息惯性的同时,也悄然霸占着每个人对外感知的主要射程。

  很难用流行的“关键词”方式,盘点90年代的电视对生活的介入点。因为这种介入是全方位的。甚至那些日常不易被我们所关注的电视界的业内动向,也无不反映了我们社会的变迁,以及与电视的水乳交融。大牌主持人的出现,栏目制片人制的出台,凤凰卫视模式的成功,电视购物的登抄…这些业界动向的背后,隐藏的无非是对收视率的追求、资本对制作成本的控制以及拓展更大商务空间的努力。娱乐的电视、造梦的电视、时尚的电视,身后晃动的照旧是现实中资本庞大的身影。持续了10年的、全国瞩目的足球联赛直播,仅因为付费标准谈不拢而彻底在国家电视台销声匿迹,这绝不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电视人才想起玩儿的心血来潮。它既标志着社会对电视与经济关系认识的日益清醒,也标志着电视与观众从彻底的为人民服务关系,向着“你消费我收钱”冷冰冰商务关系的转化。而这种商务关系说白了,只不过是新的社会形态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千百种折射之一罢了。

  从亚运会举办到申奥成功,从科索沃战争、“911”到美军侵伊全程直播、美国大选报道,还有探索频道、ESPN节目的借“壳”上市;几年前全国观众还在为有线电视的开播而兴奋,现在他们却不得不为机顶盒付费频道的收费标准而烦恼……从这个角度,我们确乎有点儿成了“地球村”之一员,虽然距离照旧还是有一点远。那些每天都能在电视上看到的主持、主播和艺人们,衣着日益光鲜,形容日益委琐,口齿则日益不清。他们的英文单词发音与“人文情结”都越来越美国,成语却念得越来越蹩脚。而电视机前,新一代观众正悄然成长,他们正一面流着口水吮着小手,一面模仿着那些电视精英的发音和香蕉人般的表情。

  20多年,沧桑轮转,年华老去。20多年,越来越漂亮的电视用它的光怪陆离繁花似锦提醒我等,别拿人家当我家,莫将胡语当乡音。■

  相关新闻
中国电视新闻竞争报告
文字是电视的“软肋”
日本搞笑业占据电视黄金时段利润巨大
2006年电视大记事
春晚假消息满天飞 责任在央视
港电视媒体每天黄金时段播国歌 内地网友力挺
调查显示:美国人每天看4小时电视
《今晚》与您脱口秀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热点专题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