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领袖访谈 >> 总编访谈 >> 文章正文
吴海民在线访谈: 数字报业要走到何处去?
作者:吴海民     来源:传媒领袖网     更新时间:2006-12-28 12:17:55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于12月26日在线回答了网友的提问,就我国数字报业的现状、发展战略及面临的困难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看法。下面是本网编辑整理的吴海民在线谈话内容:

  数字报业的战略方向已经明确。这是传统报纸为保证自身持续发展而完善产品链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未来数字化生存的必由之路。数字化技术正在催生出更多的传播渠道,更多的媒体样式,更多的替代性产品。

  传统报纸应该在当前仍然有利可赚的有限时间内,在内容原创仍然具有优势的有限时间内,在报业多年来实现的一定物质积累的基础上,抓紧时机培育和发展新的数字化产品,如在线新闻、网络报纸、手机报纸、定制新闻、电子纸等等,并努力向音频视频领域进军,使自己的内容资源得到复合性使用,并在这种复合性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不断增值的产品链。

  可以这样说,产品链就等于是传统报纸的生命链。如果产品链断裂了,无疑意味着传统报纸的生命终有一天可能终结,而产品链的延长和拓展,才能够使报纸的生命随之得到延续。数字报业战略,就是旨在顺应新型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运用先进科技和现代生产方式重塑报纸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业竞争能力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报纸产业提供新的核心价值和增值空间。

  从"北京宣言"到"香山宣言"刚刚三个月时间,大家带来的已经不仅是思想上的共识,而且有许多新鲜经验。解放日报集团,天津报业集团,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集团、宁波报业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北京青年报等,都介绍了数字报业实践的最新成果。而没有参加数字报业实验室的全国众多报社和集团,也普遍开始了数字报业的探索和实践。

  这是一场奔涌而来的报业数字化浪潮。这场浪潮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业界的高度共识,是思想观念上的一次急转弯;二,各报迅速行动,是数字化建设的一次急行军;三,政府部门大力倡导和组织,显示了行政推动的力量。如果说中国报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告别"铅与火"是一次壮举的话,那么,以2006年为标志开始的这场数字报业的进军同样具有历史性意义。

  [网友]这场进军能够走多远?好像网络媒体对其前景并不看好。

  [吴海民]是的。就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结束之后,搜狐网一位编辑写下一篇博客,题目是《新技术不是新媒体的专利?》。这位网络编辑参加了搜狐网对年会的全程直播,并邀请一批报业老总作了网上访谈。他在博客中有感而发地写道,"报业年会基本上是报业的老总自己给自己打气。

  许多报业老总提出了自己的数字化战略,但基本上没有靠谱的。新技术不是新媒体的专利,这是句废话,但那么多人都有这个想法,无疑是狂妄的。"来自网络媒体的这种带有讥讽的声音,可以说是给正在热潮中的数字报业兜头浇下一盆冷水。

  冷静下来想一想,中国报业正要进军的那个数字领域,确实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数字技术是陌生的,业务流程是陌生的,市场规则是陌生的,赢利模式是陌生的。这就使数字报业的进军具有了某些不确定性。实事求是地说,数字媒体市场的竞争风险,远远大于报纸市场的竞争风险。

  不要简单地以为数字媒体是一片希望的"蓝海",其实,那里早已是各家网络血腥竞争的一片"红海"了。正如张朝阳对报业老总们当面提醒的那样:"你别看我们活下来这几家公司这么风光,其实失败率是很高的,比报纸高多了……其实我们的成长都是建立在无数倒下去的公司的基础上,这是赢家通吃的结果。"

  而且,数字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使网络媒体的生命周期随之越来越短。即使那些看似成功的网站,也随时面临新的替代产品的出现,难怪网站也在惊呼"门户网站的冬天已经来到!"这一切都说明,报业数字化建设不可能轻而易举,不会是朝夕之功,数字报业的进军注定将是一场艰苦的旅程。对此,中国报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好付出学费,还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尽管如此,向数字报业的进军是不能迟疑的。正如数字报业实验室取得的共识那样:对新技术、新模式的艰难探索是发展数字报业的必经阶段,是成就报业未来发展必须付出的成本。当然,对数字报业领域的创新和探索,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既积极、又稳妥,立足于战略性投资,开展合作型实验,尽可能地避免大的市场风险。

  [网友]预测新媒体将取代旧媒体的人有:尼姑拉·尼葛洛庞帝、比尔·盖茨、默多克等,您认为呢?另外,你认为一些报纸建的电子版——也叫网站,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吴海民]媒体的替代性问题,前面已经谈到了。关于报纸的网站,它的起步并不算晚,但发展的的步伐是缓慢的,这主要表现在,认识上还不到位,只以为是业务拓展问题,而没有看到它是关乎传统媒体未来和生命的大问题;内容资源谈不上什么保护,廉价的、无偿的提供给了门户网站;网络新闻的即时性也没有开发,所谓网络新闻不过是报纸内容的简单翻版;在人员配置、资本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也没有下大的决心,更没有设计出报纸网站的经营模式和赢利模式。

  到现在,报纸的网站几乎没有实现赢利的,真正成了气候的真是凤毛麟角。我们可以与国外的报纸网站比较一下,在发达国家,传统媒体的网站才是最大的新闻网站,才是网上新闻的主渠道。如在美国,根本就没有新浪、搜狐这种门户网站存在的市场。这涉及到许多问题,如报纸网站如何定位,如网站的内容如何做,如网站的广告怎么做。

  应该充分利用报纸的内容资源优势,但绝不能仅仅是报纸的电子版,必须利用网络的无限空间,采用网络的最新技术,遵循网络的运行规律,适应网民的阅读习惯,将网站办成一个开放的、独立的媒体产品。

[1] [2] 下一页

  相关新闻
吴海民:报纸“衰退期”的再思考
吴海民:网络媒体对报纸替代性很强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热点专题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