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网络 >> 文章正文
网络新闻评论与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多视角分析
作者:佚名     来源:青年记者     更新时间:2007-4-3 9:51:10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一个宏伟战略目标,而构建“和谐的公共话语空间”则是这一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是以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聚集在一起、作为平等的参与者面对面地交谈的相互对话的个体观念为基础的,其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自由、公共的话语交流的互动平台,即公共话语空间。

  公共话语空间的基本特征应当是机会均等、平等参与、自由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媒体的出现,使新闻评论有了新的传播载体,也放大了新闻评论的威力。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新闻评论充分地实现话语权的自由表达,从而营造出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

  正面视角

  1、网络新闻评论的交互性与平等的公共话语空间

  过去,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评论基本上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俯视”视角,形成一种传者和受者界限分明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媒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受众处于被动地位,基本上没有自主话语权。

  网络新闻评论则突破了传者和受者的角色界限,互联网强大的实时交互功能,使网民可以积极而及时地参与讨论。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评论的提供者。他们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或意见传播给别人,还可以针对别人的信息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目前,国内的新闻网站都设立了与网民互动的新闻评论专栏或链接,如:新华网的“焦点网谈”、“新华网谈”,人民网的“强国论坛”、“观点集粹”,搜狐网的每条新闻后都有“我来说两句”、“辩论区”。

  在网络上,普通人也有了平等的话语权,可以不受“话语霸权”的限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真正实现信息传播的对称性。评论者是以一种“平视”的目光来关注生活,着力从受众角度去寻找、认识和衡量新闻价值,传者和受者不但实现技术上的平等,而且实现了事实上的平等。

  2、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性与自由的公共话语空间

  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报刊的版面空间和广播电视的节目时间的限制,以及媒体所有者的严格控制,公众意见往往无法得到自由而流畅的表达。

  互联网提供的技术可能性、开放讨论平台及强大的搜索和超链接手段,使任何组织和个人可以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网民在网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旨趣而利用论坛的形式结成新的“虚拟群体”,而新成员要想加入也不受身份、职业、地域、背景等条件的限制,出入自由,并且网络上的个体接受信息、表达意见都是自发与自愿的。因此,“观点的自由市场”在网络新闻评论中得到了真正的实现,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而平等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公之于众,而不会因不符合主流意志被“把关”掉,更不会因公共空间有限而被排挤掉。

  3、网络新闻评论的集纳性与多元化的公共话语空间

  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新闻评论大多以单篇的形式出现,往往只能反映“一面之辞”或“少数人意见”,无法真正实现“观点的自由市场”。

  网络媒体的超文本、超链接等手段使之得以传播海量信息,从而为网络新闻评论的多元化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目前,新闻评论正向专栏集纳化方向发展,它要求随着新闻事件向纵深发展,网络评论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跟进事件的发生发展,通过网民的互动参与实现新闻评论整体推进。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公民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都希望通过大众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便是过去一直处于传播的“弱势”地位的“草根阶层”也渴望在大众传播中占据一席之地,而网络新闻评论恰恰为不同的意见表达创造了多元化的公共话语空间。

  反面视角

  1、网络新闻评论者身份的隐匿性与言论的非理性

  网络具有虚拟性、隐匿性的特点,网民在网络上以虚拟的身份出现,评论者与其真实身份不具有特定指向性,使网民在发表言论时可以规避风险,不必为说过的话负责任,所以网上有些言论缺乏理性,比较偏激、感性化、情绪化,有些纯粹是某些不良情绪的宣泄,成为互相攻击谩骂的工具,形成网络上的“言语暴力”。

  网络的自由性使得网上的言论可以不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加上网络媒体管理上的不严谨,监督职能、监督技术的缺乏,为一些虚假的、不健康的、甚至错误的、违法的言论的出现提供了温床。

  2、网络新闻评论的随意性与议程设置功能的削弱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①在传统媒体上,信息的有限性和新闻信息表现出来的种种强势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了当前的舆论中心。

  在网络越来越多地提倡个性化的情境下,网民可以自由地接受和发布信息,网络新闻评论也具有了很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受众都接受“个性化”服务,都随心所欲地发布言论,他们可能就会有各自的关注重心,这时,同一个议题所能作用的受众面就可能大大减少,这对于社会的舆论引导是很不利的。②

  理性视角

  1、把握网络新闻评论的度,营造理性的公共话语空间

  网络新闻评论因其强大的互动性,往往在重大事件或问题发生时具有迅速形成强大舆论的功能。但由于网络新闻评论的隐匿性、自发性、随意性,也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把握网络新闻评论的“度”显得至关重要。

  网络新闻评论作为公共评论,要求网络上发表评论时要有理性精神、公共精神、公共立场,能够理性地判断、评价与批判,网民应当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把握在网上讨论、发表意见时的方式和尺度,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使网络真正体现现代文化精神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精神,把网络新闻评论构造成一个理性的公共话语空间。

  2、加强网络新闻评论的管理,强化议程设置功能

  首先,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对网络新闻评论实施监管,加强“把关”。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的管理,涉及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文化部等多个部委。国务院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互联网的重大问题,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等。但介入的职能部门越多,管理起来就越复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的漏洞和混乱,出现职能上的重叠或“真空”,因此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其次,应当建立规范、完善的互联网法规体系。从1996年起,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部互联网管理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关于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③但是,仅靠行政性规定仍然显得过于单薄。网络新闻评论的管理涉及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一个权威部门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出一个更加系统的规范,并最终形成一部专门法。

  再次,应当强化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利用网络新闻评论引导正确的舆论。网络新闻评论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把网络以往传媒的发言权部分移交到人民手中,从而促进了舆论监督的社会化、公开化、民主化。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设计论坛的主题来引导舆论。而且,网络新闻评论与议题设置之间也是具有互动性的,网民的观点可以被网络媒体收集、编辑、过滤、发布,从而对设置的议题产生更深的影响。网络媒体应积极开设网络论坛,扩大论坛影响。论坛也要为网民提供正确的言论方向,对网民的意见,正确的要予以鼓励和支持,不正确的要积极引导和纠正。网络媒体在选择新的新闻报道时,要巧妙地过滤、选择新闻事件,使其形成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舆论倾向,也可以借助权威专家的观点,使舆论向自己一方倾斜。当出现不利于自己的舆论倾向时,应及时加入一些其他的言论,以缓解不利局面,从而将舆论引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陈飞/暨南大学新闻学院)

  注释:

  ①吴文虎主编:《传播学概论》第27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②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34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③魏永征:《新闻传播法规教程》第25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相关新闻
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发布2007年首次公报
调查称读者对网络新闻比报纸更有耐心
津移动试水 运营商欲“主笔”手机报
新浪、网易的网络新闻比较分析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