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新闻正文
11·8 记者的责任和理想 我们共同走过的日子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06-11-8 14:22:33

未来传媒人眼中的传媒人

  1999年国务院正式确定11月8日为记者节以来,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在记者节前,人民网传媒频道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25位学生作了关于如何看待传媒人的调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媒人所肩负的责任和期待:

  ●最钦佩的传媒人

  埃德加·斯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足够的勇气来到中国采访。他的采访很全面且独到,写作很有分寸,也很有特色,一部《西行漫记》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红色中国。在反华势力大唱高调时,他还和中国站在一起。他永远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在第一次从历史书上看到他的事迹时,我就深深的佩服他,这种敬佩一直持续到现在。

  敬一丹:新闻刚性的一面是事实,我所喜欢并钦佩的传媒人就是事实、真相的探求者。他们是勇敢的,但也是睿智的。像敬一丹总是用她很独特的提问方式或者说技巧去发掘真相,总能触及受众情感、内心、心灵的部分,但绝对没有煽情的成分,而是对人性的一种肯定。

  王克勤:不惜以个体生命为代价,用只身的力量深入社会的阴暗面,用强有力的新闻作品为弱势群体摇旗呐喊、振臂高呼,从而引起社会决策层疗救的注意,进而改变一部分人的命运。

  ●心中完美的传媒人形象

  公正、严谨而又贴近生活。

  有社会责任感、热爱工作。

  身体力行、公正、热心、善良、正直、有原则、有责任感。

  ●中国传媒人的前途如何?

  中国期待传媒的飞跃,中国的传媒人责任重大。

  中国处于转型期,包括传媒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处于这个阶段中,我相信中国的传媒也会像其他行业一样作出正确的调整,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好的报道事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社会发展同步。

  科技的进步有助于媒体向前进,传媒人任务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在新天地中打拼也许能改进传媒的现状,这是中国传媒人的一次机遇。

  ●您以后想做传媒人吗?如果想,那么更希望去哪种媒体?请说明理由

  很想,比较倾向到电视台。因为学习的具体专业方向就是电视,而且我觉得电视在反映社会问题,进行相关报道时会更有优势,而且拥有最大的受众覆盖率。

  很想很想!想去如《南方周末》等传统报纸,因为在那里,可以做好的新闻。

  杂志由于周期性比较长,可以挖深很多选题,但也不缺乏时效性。特别是象《科学与生活》这样专业知识类的杂志,传播科学现代的生活方式。想要改变中国民众对于网络不信任不负责的态度。想做网路上最有可信度的新闻!

  ●作为一名传媒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要求?

  多掌握各类知识,关注各种动态,拓展交际面,培养交流的技能。

  把专业课学好,学习更好的与人沟通,尽可能的找机会锻炼自己。努力掌握一些会对以后工作有帮助的技术,多出去走走见见世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锻炼身体,积累革命的本钱。

  多关注生活、社会,多实践,多记录。尽量多的去了解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并且尽可能的去发展一门或更多的爱好,给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就现阶段而言,好好学习新闻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NextPage]

11·8 我们的节日 我们的责任
 
来源:新华网
作者:罗博 胡锦武

  11月8日,对于70多万新闻从业者来说,是一个没有休假却倍感荣耀的节日。

  这一天,我们为自己是一名记者感到骄傲和自豪,又为我们身负的重任而时时自省自警,告诫自己:勿忘人民,勿忘职责,勿忘铁肩道义。

  2004年9月4日,海南日报记者甘远志在采访时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9岁。他在报社工作了1059天,见报的稿件就有1051篇!

  甘远志这样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新闻工作者,在我们的生活中数不胜数。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灾难现场,从南极科考到珠峰登顶,从气象变化到股市波动,哪里有新闻,哪里就会有新闻记者忙碌、冲刺的身影。长沙晚报记者程放军被誉为“追逐洪峰的新闻记者”,20世纪末湖南5年遭遇4次大洪水,他都是第一个上前线,最后一个撤回来;新华社记者黄敬文赴巴格达任摄影记者,炸弹在身边爆炸、采访遭当地人围攻都不曾令他退却,10个月里发回图片近千张;西藏日报社记者麦正伟在20年的新闻生涯中,走遍了林芝地区的7个县、53个乡镇和526个行政村,甚至徒步5天5夜走进了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

  新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新闻记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前行的“瞭望哨”,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到新兴媒体互联网、手机,传播媒介不断丰富、发展、变化,记者的天职却始终未变。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手中的笔,重似千钧。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作为新闻记者,在新形势下,在社会大变革的热潮中,如何才能发挥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采写出反映和讴歌中国人民巨大创造力的生动历史。

  相关新闻
人民时评:记者节里,这一抹痛感的温情
孟怀虎案背后的深思 新闻伦理底线为何失守
新闻出版总署通报的4名记者现状追踪
中国投诉网记者涉嫌敲诈380万元受审(图)
记者 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
微软MSN中国总经理罗川将于12月离职
调查显示:大多数记者处于“亚健康”状态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热点专题
热点新闻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