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编主编 >> 文章正文

谭军波:8年转战6个媒体 感觉自己特别像宋江
作者:谭军波     来源:今传媒     更新时间:2008-7-7 8:30:32

  谭军波8年江湖履历如下

  2001年3月北上京城创办《京华时报》(任副总经理,2001年3月-2004年6月);西下山城加盟《重庆商报》(任副总裁,2004年6月-2005年10月);东进上海参与《上海证券报》的改革(任副总编,2005年10月-2006年6月);返回广州进入《广东工报》(任社长,期间兼任《市民》杂志总经理两个月,2006年6月-2007年1月);杀回老家湖南《三湘都市报》(任副总编,2007年1月-2007年10月);最后,落脚东莞日报社。

  八年回归:感觉自己特别像宋江

  2008年1月28日,中共东莞市委组织部正式发文《关于谭军波等同志任职的通知》,我被正式确认为东莞日报社副社长,党组成员。自此,心中一直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

  8年前的3月2日,我从南方日报社人事处办公室走出来,手里拿着盖了9个章的辞职信,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有一些轻松也有一些茫然。再过7天就将进京创办《京华时报》,前方的路到底顺不顺,未来的命运如何?心里确实没底。浪迹传媒江湖8年后,44岁的我带着疲惫与沧桑重回广东,回归体制内,成为组织部主管的干部,成为公务员。

  在报社就职讲话中,我说:感觉自己特别像宋江,原先在体制内,后来走江湖,末了又被招安了。

  8年,弹指一挥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抗日战争也就8年。外国总统一般只能干两届,也是8年。

  小时候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有句台词耳熟能详:8年了,别提它了!

  这8年,经历了太多的甜酸苦辣、百孔千疮,太多的大悲大喜、大彻大悟,多少次欲哭无泪、欲说还休。这8年,既有名利双收的事业高峰,亦有人生暗淡的心灰意冷。如果要把所有的故事写出来,绝对精彩。当然,现在还不是全部呈现的时候,只能说说能说的话。

  8年时间纵横东西南北中五大名城,涉及几种不同类型的报纸,体验风格迥异的管理体制,有如此丰富经历者,举国上下能有几人?能安然着陆,真是谢天谢地!

  胆子忒大:我是个不安分的人

  我生于1964年。六十年代的人相对比较传统与保守,像我这样37岁主动砸碎铁饭碗跑江湖的,属于胆子忒大,不可思议的。曾经在《南方周末》的老同事徐列(《南方人物周刊》掌门人)说:“我们这批人中你是最有活力的。”说实在的,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有些后怕,有些恐惧,更多的是幸运。

  我曾经反复扪心自问:为什么会这么果敢这么坚决?

  性格使然。

  我祖籍湖南湘西,历史上这里民风彪悍,出过很多土匪。而我的出生地在广东惠州(东莞原属惠州,到东莞等于回到故乡)。所以,我有湘人的血性、蛮劲、坚韧、激情与争强好斗。也有粤人的务实、温和、柔韧、灵巧与马仔意识。同时,我在部队大院长大,从小衣食无忧(我的同辈人大都体验了饥饿的滋味),比同年龄的地方孩子幸福,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敢作敢为,浪漫潇洒。我是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一个不见棺材不掉泪,见了棺材也不掉泪的人。

  北京:《京华时报》

  去《京华时报》源于吴海民社长偶然的一次召唤。我与他并不熟。1994年-1995年,我担任《南方周末》北京记者站站长期间与老吴有一面之交。我相信他也没想到我会那么爽快地北上的。

  当时,我在南方日报社的南方报刊发行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同时兼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工作上处于最郁闷的时候。《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的自办发行的创业期已过,公司进入一种按部就班的运转状态。日子虽然轻松舒服,但不是我要的生活。我曾经主动提出去创办一份新报纸,报社高层没有统一意见。我心情不爽,度日如年。此时,来自北京的风一吹,自然心旌摇曳,随风而去。当然,我到北京实地考察后,认定其市场竞争程度、办报水平、营销管理都比广州落后5年以上。而且,北京传媒人普遍自我感觉良好,不思进取,这使我们信心很足,敢于北上。

  《京华时报》确如我们所愿旗开得胜,并一路狂飙突进。

  其实,《京华时报》的成功带有相当的偶然性。记得创刊初期,一次与当时还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宋建武老师吃饭,他说,并不看好《京华时报》,因为有业外资金进入的报纸鲜有成功的。确实,由于观念、体制和人的问题,使合作双方总是貌合神离,矛盾不断。当时,大部分与企业合作的媒体境况不佳。

  现在回头想想,如果当时不是非常强势的白克明同志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明显有争议的合作协议可能不会通过;而如果不是大家的股份对半分,人民日报社介入的力度加大,非市场因素的干扰,会不会影响《京华时报》的发展呢?如果不是选对了职业报人操盘,特别是南派报人为主导,发展会这么顺吗?如果不是资金一步到位,而是像许多急功近利的企业那样采取挤牙膏的方式运作,会不会出问题呢?如果不是所有的对手不以为然,放松警惕,没有任何阻击行为,我们能够赢得那么轻松吗?

  有太多的如果与假设。所以,一个个偶然因素促成了《京华时报》的成功。

  步入传媒江湖的职业报人,命运迥异,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风光,有的落魄,总的来说这个群体发展并不理想。但不管如何,我们要向他们致敬。他们是一批勇于挑战自我的人,是推动中国传媒市场化的先锋战士。

  多年之后,媒体与业外资金的合作寒冬降临。许多合作的媒体或萎靡不振或失败倒闭,已经进入媒体的企业或停止扩张或变卖股份甚至撤资走人。职业传媒人的群体也开始步入漫漫长夜。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罗晰月心有所属非王刚 怒斥媒体乱点鸳鸯谱
吉林百余医院院长学习“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郭伟峰:两岸媒体该先“三通”
新旧媒体博弈下中美记者现状比较
记者同志:能少问几句吗?
刘坚:媒体不应一味进行负面报道
专家:媒体不要发布恐怖照减少对生者刺激
众多媒体为抗灾慷慨解囊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胡正荣 教授

政府应学会利用互联网
《法晚》总编 王林
夹住文人尾巴
为老百姓办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