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杨卫华:记者兼战士 硬汉也柔情
作者:古隆媛 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更新时间:2008-5-26 9:28:51

  他是记者,更是一名战士。当特大地震灾害袭来时,他冒死率先冲入重灾前线,用镜头记录着动人心魄的瞬间,用双手从废墟中救出伤员。他就是绵阳晚报摄影部主任杨卫华。

  进入北川的记者第一人

  5月12日14:28,大地震突发,绵阳城区大地颤动,部分建筑物垮塌,惊慌的人群蜂涌街头。瞬间电力、通信中断。地震刚过,集结在绵阳晚报社大门外的编采人员,受社领导的指派,在第一时间纷纷前往城区各点采访灾情。

  下午5时许,噩耗传来:北川告急,万人被埋,死伤惨重!

  此时,正在城区采访的杨卫华,迅急驱车急驶北川。

  一路上余震不断,小车晃动不停,一些路段路面塌陷,飞石满布。他没有退缩,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赶往重灾区。

  下午六时许,小车在距北川10余公里的地段被山体滑坡阻挡,山上土石仍在不停垮塌。他急忙调转车头,一路飞驰回到报社向社领导汇报了沿途所见灾情,并要求再返北川。他说,就是徒步跋涉,也要赶往重灾现场。

  晚八时,报社在临时露天编辑部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12名记者分三路进发北川,由杨卫华与总编助理刘文定率先出发。

  匆匆准备好必备的物资,来不及告别妻子、看一眼生病住院的孩子,顾不上吃一口饭,当晚10时许,杨卫华再次驱车直奔北川。

  一路上险象环生。当车再次来到滑坡地段时,余震又起,山上飞石不断砸在路面,四周漆黑,只能听见车的前后泥石下滑的声音。杨卫华急忙下车,靠车灯观测地形,发现在垮塌的巨石之间,还有一条仅够车身通过的夹槽。他回到车上,轰大油门,冒着泥流石雨,猛冲了过去。

  前行不足1公里,又遇更大的塌方路段。小车在巨型乱石阵中蜿蜒穿行。行至塌方中段,一辆救护车受阻停在路上。此时山上不断有石块飞落,情况危急。杨卫华再次下车,用手势指挥救护车尽快通过了险段。

  又一次度过险情,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难行驶,当晚11:40,终于到达距北川县城仅1公里的任家坪。这里是北川中学的校址,也是整个绵阳抢险救灾的焦点。

  走进校园,杨卫华被眼前的惨景惊呆了,高大的教学楼变成了一片废墟,操场上横七竖八躺着几十具孩子的尸体;废墟里不断传来幸存学生撕心裂肺的呼救声。这位刚才还表现得十分骁勇无畏的汉子,顿时全身颤栗,泪水夺眶而出。他长长吸了一口气,努力镇定着自己的情绪后,立即冲向废墟,参与到抢救幸存者的行列中……4个小时的不停奔忙,他累得气喘吁吁,脸色发青,双脚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凌晨6点,救援大军陆续赶到。来不及休息片刻,他又提起相机奔向救灾现场。

  冲锋陷阵他是一个兵

  北川县城,灾情惨不忍睹。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塌方,无情地毁灭了整个县城,上万人被埋在废墟中。

  通往县城的唯一通道,被大量的塌方完全堵塞。心急如焚的杨卫华,冲开执勤人员的阻拦,随着第一批救援部队,滑下山坡,爬进了县城。

  县城内哭声一片。不时有幸存伤员从废墟中爬出。在寻找最佳拍摄点的过程中,杨卫华流着泪,把一个又一个伤员扶送到安全地带。每当听见废墟中的呼救声,他又急忙找来救援部队官兵施救。就这样在废墟中往返奔忙,全然不顾裸露钢筋划伤手臂的疼痛。

  当他来到北川一中新区,一幅画面让他激动万分,泪如泉涌,整个校园被垮塌的山体堆埋,所有建筑物荡然无存,然而屹立不倒的是一支高高的旗杆,上面鲜红的国旗在微风中轻轻飘扬,格外醒目。杨卫华擦去眼泪,拿起像机拍下了这一令人震撼、难忘的画面。

  定格瞬间感动中国

  5月13日上午7时许,他在县城幼儿园附近搜寻幸存者时,废墟下传来微弱的声音,他赶忙寻找声音的来源。“叔叔,我在这里。”一个稚嫩的声音从地下传来。判断出方位,他爬进废墟的缝隙,用手电筒搜寻。“孩子,别怕!你看得见手电筒的光吗?”“看得见。”听到回应后,杨卫华循着声音用手电筒一照,发现一个小男孩被压在一堆废墟下。

  发现了幸存者,杨卫华赶快招呼不远处的战士过来帮忙。他和3名战士用了一个小多时才搬开了压着孩子的废墟,被压在地下已经17个小时的孩子终于得救了。战士抱起小男孩时,发现他的左手小臂已经骨折。卫生员迅速赶来,在孩子的手上做了一个简易的夹板。包扎时,男孩已经很虚弱了,但是他嘴里断断续续的说:“叔叔,谢谢你。”

  包扎后,战士们决定迅速将小男孩送到安全地方接受进一步治疗,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小男孩放在一块结实的木板上。木板离地的一瞬,杨卫华的心猛地一颤,他看见,小男孩将右手举过头,向周围的战士敬礼。杨卫华拍下了敬礼那个瞬间。后来得知,这个可爱的男孩叫郎铮。后经多方寻找,小郎铮现在已和妈妈团聚,和一直奔忙在救灾前线的警察爸爸也已取得联系。

  这幅照片经绵阳晚报刊出后便迅速在网络上流传,点击率超过10万,并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在国内的各大论坛中,甚至,在国外大学的留学生论坛里,让不少人泪流满面,不少人动情地说:“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在短短几天内,杨卫华六进北川,他拍摄的近200张图片被各级媒体采用,不少震憾人心的画面,被网友广泛转载传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唐师曾:新华社记者 在震中
记者手记:我宁可自己从未到过北川
谁是最早进入映秀的记者,又是怎样到的?
记者同志:能少问几句吗?
记者不要只做冰冷的“采访机器”
香港首批赴四川报道记者患上早期抑郁症
与时间赛跑 为灾难刻下群像 那个名叫记者的人
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将给记者提供最大帮助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