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编主编 >> 文章正文

胡舒立:个性之“独”滋养杂志之“独”
作者:冯文礼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更新时间:2007-5-28 10:52:18

《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

  记者:《财经》杂志的"独"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舒立:首先,我觉得,所谓"独"的特色可能会有很多种理解。无论从新闻媒体扮演的社会角色,还是努力提供一种能够满足读者各种精神需求和文化趣味的特殊产品,都可以找到解释。从整体上看,新闻媒体总是要有一个鲜明的个性,起码它要有时时引领风气之先、让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一直说做文章的一个特点是"文如其人",同样,做杂志,也可以用"刊如其人"来比喻。应该说,办刊人的个性决定了杂志的个性,人的个性之"独",滋养了杂志的特色之"独"。

  当然,说到《财经》杂志的"独",还有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说法,就是我们有"独立,独家,独到"的一个编辑原则。那是杂志创刊不久,几个月之后,我们经营部门的人来说,要做一点市场推广,希望编辑部也帮着考虑一下,怎么概括一个广告词。我们都是做编辑记者的,对做广告既不熟悉也无兴趣。但是认真想想,总有一些办杂志的追求吧?天天在那么简陋的办公室熬夜工作,总要表达一点内心的愿望吧?我们就很快概括了一下,就归纳了这六个字。

  这么多年来,包括读者、采访对象和其他很多关注我们的人,提到这本杂志,都会问到这三个"独"字,特别是第一个,"独立",总想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含义。我也可以再解释一下,所谓"独立",就是我们在讨论《财经》杂志言论立场的时候,在确定选题机制、策划具体的每一篇报道的时候,都要时时注意自己是推动现代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的代言人,要非常强调防止出现依附或者关联于个别利益集团的倾向。

  作为追求职业道德操守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在新闻采编业务的规范上,不断建立和完善"防火墙"机制,来保证新闻操作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

  个性孕育在激情中

  记者:您如何看待期刊的个性化发展?您认为目前期刊在张扬个性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胡舒立:我觉得一个杂志要在市场上保持个性,首先要把发展看作一个过程,而且是不断经受各种各样考验和挑战的过程。形成个性,固然需要媒体自己培养,更表现为市场是不是对你接受,对你认同。《财经》杂志1998年4月创刊,从最早的月刊,到2001年秋天改成半月刊,2004年秋天改作双周刊,直到今天,一转眼已经走过了整整九年。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为什么快?因为你得静得下心来;而要让心静,就必须心无旁骛,做事情一以贯之,力求精当。

  从杂志内容的个性来看,《财经》这些年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话题:

  一是配合中央的重大经济改革战略决策,进行趋势性分析报道。比如"十万亿国资走向"、"银行改革大考之年"、"机构改革待变"、"金融国资委"等等。我们凡是在处理重大决策性的、全局性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可能引起社会和海内外广泛关注的题材时,坚持新闻的权威性,坚持通过高层专访的形式组织报道。比如请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谈"十一五",央行行长周小川谈利率、外汇,请国家外管局局长胡晓炼谈QDII等。这是《财经》在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二是跟踪国内各种类型的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微观改革发展的轨迹,有针对性地进行案例报道。例如完善公司治理、打破行业垄断、分析市场商战、企业海外并购等。

  三是根据中央建立市场经济秩序和反腐倡廉的统一部署,发挥监督职能,对金融领域的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活动进行报道。比如近年来的"致命假药"、"股市高处不胜寒"、"上海社保:危险的投资"等。

  另外我也觉得,要达到你说的那个个性化发展,最好、也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人活得本色,事干得利索。很多媒体业内的朋友都有过"要坚持"这样的体会,但是坚持,也不能总是在"爬雪山过草地",也要看到你这本杂志确实在一步步成长,能够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认同。

  总之,媒体的个性化发展是需要条件的,要经历创业的艰辛、生存的超越,有时候也靠机遇,但总是要体验乐趣,作为媒体人的职业乐趣,这样才能不断有激情,我始终认为个性就孕育在激情之中。

  记者:您认为《财经》在办刊中积累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胡舒立:严格来说,《财经》杂志这么多年还没有系统地总结什么办刊的经验,一是因为我们觉得《财经》的发展时间还很短,比起那些约束日常工作的编辑规则、管理制度,我们面临的更多的事情还是在继续探索怎么办刊,怎样尽快地修正形形色色的问题,也在不断堵塞不同环节的漏洞。二是作为中国的媒体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变革潮头此起彼伏的时代,可能更多的时候,我们在为一些报道做得还不够好、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一些报道而愧疚,主要时间在总结怎么能让下一篇文章做得更好一点,影响力更大一些。

  当然,我们的发展也逐步打下了基础,特别是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热爱这份工作的采编队伍,有一套并不复杂而大家都能自觉认同的编辑守则,创造条件使员工有工作的意愿和兴趣。另外,做新闻的人都很清楚,就是报道内容的准确、严谨,是媒体生存的底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报道从选题到组织采写、后期编辑,一直是比较严谨的。这些说的或许都算不得什么经验,而是说一个成长的媒体要有一种稳定的工作常态,一种健康的生存方式,一种良好的习惯。

  最大难题永远存在

  记者:您如何评价目前的财经类期刊?

  胡舒立:总体而言,我还是坚持几年来一贯的看法,目前国内的财经媒体在继续向市场化的方向探索。探索就意味着成长、挫折和耐心的市场培育。尽管大家现在一讨论传统的财经媒体,热点总是少不了互联网的冲击、"新媒体"的诱惑等等,但我相信,读者的信息需要是多个方面的;何况我们都不能不承认,无论技术怎样进步、创新,新闻操作的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财经媒体现在面临的不单纯是技术手段的竞争,更艰巨的是能不能拿出让读者信得过、放不下的报道内容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可以提供的好东西还是太少。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报道领域越来越丰富,读者层次会更加清楚,对财经媒体的渴望只会增加。《财经》杂志这两年在尝试办《金融实务》、《视觉》这样的增刊向读者赠阅,除了重量级的"财经年会",也在办"财经论坛"、"财经圆桌"等中小型活动,都是在发挥内容和资源方面的优势。

  记者:《财经》在办刊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为什么?

  胡舒立:要说困难还是不少的,最大的难题,像如何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我相信《财经》在发展中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在早期,这种能力可能来自一定的新闻资源储备,来自"大财经"新闻选题和采编方法的突破;在中期,可能来自不断加深的对调查报道的理解和实践,来自编辑与记者之间的密切合作,来自逐渐扩大的团队人员的文化认同感。直到今天,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在关注传统媒体的命运前途,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我们的竞争力在哪里?确实是一个难题。

  所谓难题,就是怎样在杂志不同的发展时期,敏锐地把握好、发挥好竞争的优势。因此,最大的难题会永远存在,它会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胡舒立:我最乐意的事就是写稿子
胡舒立:“政府不救市”理所当然
胡舒立:“夏季达沃斯”预热 看网媒与传媒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